最近很多人关心研究新品种「改良品种」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研究新品种「改良品种」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日前

长江日报推出

“江城博士后风采录”系列报道

通过聚焦一批在汉博士后

展现武汉不断升级的人才吸引力

和高层次人才队伍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今天推出第四篇

智“汇”武汉

江城博士后风采录④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孙艳红: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科技托举产业振兴

【人才名片】

孙艳红,女,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长期致力于水产生物育种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或核心期刊6篇,先后参与武汉市属单位牵头审定的2个国审水产新品种——杂交鲌“先锋1号”“先锋2号”的审定工作,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大力缩短育种时间,在新品种的审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年磨一剑

始终保持对生物育种研究的热情

位于江夏区郑店街的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简称水产所),位置偏僻,远离市区,孙艳红每天的通勤时间都超过2个小时。

“从事科研工作,就是要耐得住性子,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全身心投入进来,一辈子就干这件事。”从事遗传育种领域学习、研究近20年,孙艳红始终保持着对专业的热情。

2013年,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遗传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孙艳红选择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进入市农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一名博士后。此时,市农科院的杂交鲌“先锋一号”项目经过数年的研究,已经具备“新品种”准入的条件。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孙艳红着手开展核心育种材料分子机理研究,对该品种作进一步深入机理研究。

杂交鲌“先锋一号”项目针对翘嘴红鲌(俗称“大白刁”)“出水即死”的技术难题,通过筛选培育优良性状进行人工养殖,新品种“大白刁”不仅耐低氧环境,而且体质好,很少生病。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基本上不使用药物,养殖成本低,是一种绿色安全高效的“环保鱼”。

先锋1号(俗称翘嘴鲌、刁子鱼、大白刁)。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进站不久,孙艳红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在杂交鲌“先锋一号”的后续改良和理论研究中获得大量卓有成效的技术成果,受到水产所同事们的高度认可。

据了解,杂交鲌“先锋1号”“先锋2号”的核心育种材料黑尾近红鲌原产于长江中上游地区,是长江特有经济鱼类。对该品种的研究,市农科院此前已开展了十多年。

“生物育种研究,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孙艳红说,来到市农科院开展博士后工作,不仅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也进一步提高了研究水平。

2015年出站后,孙艳红没有丝毫犹豫,选择成为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的正式一员。

“博士后工作站推动了科研院所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整体竞争力。”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总支委员、副所长魏辉杰说认为,对于和孙艳红博士一样,有志于将科学研究作为终身事业的高层次人才,博士后工作站成为最佳桥梁。

从杂交鲌“先锋一号”到“脱贫一号”

“一条鱼”成就创富工程

武汉市是农业科技大市,拥有10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近年来,一批农业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得到应用,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路上的加油站。

怎样更有效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让所有人都有参与的积极性?杂交鲌“先锋一号”成为最合适的选择。2016年,在市委组织部和市农科院对口帮扶的新洲凤凰镇毛冲村,院、所领导带领着孙艳红和同事们多次上门,介绍大白刁的应用价值和养殖要求,得到了村委会的充分认可。

几天时间,毛冲村的村塘、水库就被改造成精养鱼池,共开辟38亩鱼池,免费投入苗种4万余尾。目前,养殖大白刁,已经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为村级经济每年增收30余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扶贫鱼”。

据介绍,目前,杂交鲌“先锋一号”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全国推广达265万亩,创造直接经济价值73亿元。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市委组织部、市农科院驻毛冲村帮扶工作队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在“先锋一号”取得成功后,2019年,鲌鲂“先锋二号”也通过了审定,“武昌鱼”家族再添一名新成员。

孙艳红说,“先锋”鱼具有优良抗病性,不必大量使用鱼药。除了口感独特,这一新品种在生长速度、抗病能力、活鱼运输等方面性状优良,是一条好吃、好养、好运、好钓的新品种。

目前,“先锋二号”的推广养殖面积也达到了数十万亩,带动大量农民走上致富路。

瞄准下一代优势品种

在“种业复兴”大业中勇当弄潮儿

“水生生物研究,一刻都不能停下脚步。”孙艳红说,鱼类新品种研究周期长、过程复杂,有的甚至需要几代研究者接力完成,“在研究这一代产品时,也时刻都在为下一代、新品种的研发工作努力。”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与农业科技直接相关。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田陇上、把使命记在心坎上”是孙艳红对科研的誓言与承诺。孙艳红说,以杂交鲌“先锋”为例,市农科院的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改良技术帮助农民们改善了生活。

目前,孙艳红每天还带着华中农业大学的几位硕士生开展工作,帮助合作单位培养人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武汉的人才、科研环境也让孙艳红感到振奋。

“在武汉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十余年,环境一天天变化、成长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众多国家、省市级平台不断发展壮大,可以说是从事科研最好的时候。”孙艳红介绍,目前市农科院的人才队伍十分健全,老中青三代研究者梯队建设,在研究基金、各级政策的支持下,科研经费充足,近几年,科研成果接连问世。我们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武汉“五个中心”的建设一定会早日实现。

采写:吴曈 章鸽 通讯员李娜 校对:蔡扬

来源: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