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现代同荣 麻城风采迷人
最近很多人关心古色现代同荣 麻城风采迷人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古色现代同荣 麻城风采迷人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麻城村是2011年4月由市先、市城、河丰三村合并而成,地处皇图岭镇东北部。东与江西省萍乡市东桥镇厚田村、边山村及本镇长华村相连,南与长桥村、鹏江村毗邻,西与市上坪村接壤,北与本镇河田村、醴陵市清水江镇荆村交界。境域面积9.15平方公里,属典型丘陵地带,山岗盆地分明,满山竹木葱郁,遍地作物青翠,鹏江、北江等三条河流自东西跨越全境,汇入礼陵渌江。县道040及即将建设的S337省道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水泥路到组到户,离平汝高速7公里,交通便捷。境内青山绿水环绕,名胜古迹众多。麻城村立足古色与现代相结合,着力打造集种养体验、观光娱乐、健身休闲、旅游朝拜等诸功能为一体的新时代特色村庄。
神奇的人文典故
麻城由来 古称荷花形,明万历三十年(1605),湖北麻城学者、明末思想家李贽的入室弟子悟震,在李贽被问罪后,为避朝廷株连,流落到攸北献都荷花形,为怀念家乡,悟震将荷花形改称麻城,距今400余年。
元明时,麻城属北江乡,清代属攸邑北江乡献都。民国初属皇图镇,1930年属6区献字乡,1938年属双江乡,1947年属甘棠乡5保。1949年9月属3区,1950年3月属5区市坪乡,1956年6月属市上坪乡市坪高级农业社,1958年9月属皇图岭(东风)人民公社市坪生产大队。1961年3月属市上坪人民公社(1998年改称市上坪镇),并从市坪生产大队析出,成立市城生产大队,1984年4月改称市城村。2007年2月划归皇图岭镇管辖,2011年4月,市城村、市先村、河锋村合并称麻城村,村委会设麻城。
荷花形的传说 荷花形位于麻城包公庙左侧,与潇陂遥遥相望。原是一片汪洋水泊,后变成一块开阔低洼的沼泽地。沼泽地中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十八座小土岗,有尖有平、有圆有方,形状不ー,尖锥者如小荷露尖,平坦者似舒张的芙蓉叶。传说:一年夏天,麻城一刘姓农民,半夜起来到荷花形扮禾,子时正刻,皓月当空,银光铺地。霎那间沼泽中展姿开放十八朵荷花,异香扑鼻。仙乐声中十八仙女从天而降,在荷池中泼水嘻戏。老农看得发呆,如入仙境。半个时辰后,仙乐嘎然而止,仙女消失,荷花收瓣。老农顿时醒悟,赶紧倒出桶中谷子,急忙举桶罩住一朵荷花。后来,果然发迹,他家出的女子个个天姿丽质,其中一女被宫中选为贵妃娘娘。从此这里叫荷花形。
荷花形的荷花远近闻名,吸引着许多人在此赏荷。入夏,这里万倾荷花竞相怒放,到处是一片红莲灼灼,粉荷盈盈的花的海洋。晴天,莲荷舒张,与日相映,灿若云锦;雨天,雨打荷花,犹如珍珠在玉盘中摇晃,真像一幅绝妙的风景画,一首优美的抒情诗,给人以生机勃勃、柔润清新的美感。清末民初,鹏江才子汤志成曾作诗《麻城咏荷》赞曰:“坐在芙蓉沼,园青映嫩红。交阴分擢秀,秀乱舞衣风。”
荷花形,行家称为吉地。北江似一条银带飘逸而上,前有南蛇赶蛤,后靠泰华、云泉诸峰,左边麻城包公庙,右边潇田垅恬然静卧。北江两岸绿树成行,四周层峦叠障,垅中流水萦迴,小桥勾连,竹影婆娑,田园锦锈,形成山水交融的旖旎风光。民国年间,居住其岸的地理行家刘梅萼赋诗赞曰:“清荷吹玉笛,金狮把水口,圣城龟山对,山寺飞江边”。
清代,荷花形原是刘梅萼祖上庄园。刘母和顺善良,同情劳动人民。刘梅萼出生那天,她与两个姑嫂给农工送茶,途中,突感肚子痛,慌乱中,将她扶进庄园的小屋里,不久便生下了小梅萼。父亲刘风仪得知,匆忙赶到,见夫人和儿子平安无恙,十分高兴,于是把荷花形庄园装饰一新,让母子俩住下,小梅萼在风景秀丽的荷花形逐渐长大。他自幼习医,后通阴阳术数,善堪舆测字。其祖父与贺升平师法清代著名风水学家蒋大鸿和浓竹初,家中藏有多部风水典藉。受祖父影响和指点,刘梅萼熟读众多风水典藉,且师法杨筠松传人刘世泰,遍访湘赣两省,得其真传,风水学造诣颇高。
刘梅萼生有三子,第三子刘广曾与丁德隆就学黄埔军校,颇得蒋介石赏识,21岁时被任命为陆军新编第12师少将副师长。“九・ー八”事变后,他追随抗日民主人士李济深,以民族大义为重,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反对内战,坚持抗日,而被“蓝衣社”特务杀害,谱写了悲壮的人生。刘梅萼1942年去世时,嘱后人将其葬于水口平坦,明堂宽敞的潇田垅贺家洲上倒龙形。1950年迁坟造田,据目击者说:打开棺木时,其面容仍然红晕,胡子发白,眼睛紧闭,好象沉睡一般。
潇陂史话 潇陂之水从鸭公、车土两陂直下汇流而成。陂左有山曰岩上,左边一小山峦曰荷花形。前有二水绕流数里,皆与鹏江水合,后有千里屏障,耸拔逶迤,山钟岳灵凝会于此,其可谓之胜境矣。
潇陂岩又叫乌龟崖,往下走,也筑有石陂叫者陂。陂上有一石山,也叫乌龟崖,两山南北对峙,人们取为二龟争食。山形椭圆,山上林木青翠,两山相对之面,悬崖峭壁,好象刀削一般,形状象两只缩头乌龟。龟山下即河,河上有坝,水深积潭,潭水清澈,终年不涸,潭中有一洞,深不可测。昔时一汆师潜入水洞探险,进洞三丈许,龟蛇无数,积堆成塔,吓得急忙退回,以后无人敢入。据传昔时二龟争食潭中蚌肉,兴风作浪,糟塌庄稼,残害生灵,百姓叫苦不迭。时有纯阳真人吕洞宾云游到此,见二魔为害乡民,拔出腰间宝剑,照着二龟颈项砍去,二龟见状,急忙把头缩进龟壳。山前陡峭石壁,就是当年吕洞宾用剑所削。真人见二龟没有斩除,忙用手一指二龟立即変成石山,永远不能动弹。如今二龟山仍屹立于北江两侧。近年来,植被疯长,当地乡民又见龟山下有两条粗大的青花蛇出没。
潇陂于1784年由当地名医贺升平倡首兴建,后经三次重修。1921年,由民国攸县政府圈定,当地士绅刘梅尊、刘鹗翎、欧阳松筠等人为首大修。石坝增高三尺,修筑围山渠1000余米。江水沿岩下山脚人工渠出山口,分为三圳。一圳向北通习家巷;一圳向西通奢下湖背;一圳向南通潭前、台下。自流灌溉潇田垅800余亩。
潇陂宛如一平湖。湖水幽蓝幽蓝,澄清如镜。岸边千姿万态的钟乳石,像冻雕一样在悬岩上倒挂,几株粗大的青藤沿石壁攀沿而上,如下凡仙女的长袖拂于峰巅。太阳撤在水面,撒下万点碎金,给缥缈在湖面的云涂抹上瑰丽的油彩。山影、树影、云影、人影在碧水之中水烟氤氲,恍惚朦胧。对岸远水逶迤,近石倒映。林中群鸟翻飞,山下杜鹃花怒放。丰水季节,河水越过大坝,倾泻而下,飞珠溅玉,轰鸣声不绝于耳。有时江水奔涌而下,形成巨大瀑布,白浪浩天,蔚为壮观,成为麻城一道独特的景观。
石虎岭刘氏 石虎岭刘氏一世祖刘文忠,系刘氏得姓始祖光帝第九子源明第127世孙,汉高祖刘邦胞弟楚元王刘交第53世孙。
刘交(前244-前178),从刘邦起义建有殊勋,累封至楚元王,辖彭城郡及周边三十六县。生七子依次封侯,开派彭城刘氏。刘交十七世孙刘遐,晋司徒太保椽刘幼彦次子,原河南西洛人,官安成太守,遂留居安福笪桥开派,后平叛有功封泉陵公,位下后嗣遍布江西安福、庐陵、泰和、永新及湖南茶陵、攸县、炎陵诸县。刘遐十九世孙刘祥,唐指挥使刘赊次子, 892年,与兄刘祯同登进士第,授奉议大夫,吏部员外郎兼太子宾客,由安成下村徙居永新城北北山中村(后北山改名后隆山),后嗣析居吴楚各地。刘祥七世孙刘沆,历官至丞相,封楚国公,为宋朝名相。刘祥十三世孙、宋名相楚国公刘沆七世孙刘庭芳(1219-1297), 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庭芳同族人随文天祥起义勤王,事败自中村后隆避难永新浯塘(今属莲花)衍派。刘庭芳六世孙文忠(1342-1415),官儒学提举司,于明洪武年间自永新塘徙迁攸北献都黄塘(今市坪王下)拓基开派。其三子廪贡生刘旭彰,由黄塘徙居城关北门石虎岭(原攸县五中所在地)奠基立籍。因石虎岭地处北城,其族又曾称“北门刘氏”。
开基祖刘文忠三子刘旭彰生琨、璞、崇、璃四子,依次派为长子、二、三、四房。文忠四子季彰留居黄塘后嗣派为老四房。2010年十修族谱全族5房30分,入谱7373人,集居市坪,分住城关、高枧、湖南坳等乡镇,外迁萍乡、衡东、醴陵等地。
宝贵的古迹遗存
麻城包公庙 位于湘赣交界的麻城村,始建于明朝1524年,后经多次损毁与扩建,形成如今占地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庙宇建筑群。整座庙宇仿明清宫殿式风格建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牌坊、山门、大殿、右殿、戏台、香房、后殿、陈列室、厨房等构成,布局井然、错落有致。大庙四周红墙绿树,檐角高翘,金碧辉煌。整座大庙祠宇轩昂,气势雄伟,素有湘东“小南岳”之称。
山门口一对大石狮威风庄严,庙内供奉着100余尊造形逼真的神像。大殿正门对联曰:关节从来不到,今日黄河永清。彰显包公一身清廉,浩然正气。大殿前堂明灯神具齐全,包公老爷居中坐镇,正气凛然,公孙策、展昭及四大天王等神像护卫左右,威严肃穆。右殿供奉观世音、三尊佛、张老真人等神像,对面供奉韦达菩萨。前堂正西为礼堂及戏台,两侧为厢房。后殿为龙王殿,殿中供奉着龙王,殿右文昌宫供奉着孔子圣像,殿左关圣殿供奉关圣帝君。龙王殿后左为包公庙历史文物陈列馆;右为放生池,池上飞架众信桥,池后为食堂。
麻城包公庙曾八次被毁十次重修。清1900年毁于兵乱后,当地信士刘卓章为首修复一新。解放后土改时期,庙产被依法征收,香火逐渐冷落。文化大革命“破旧”,庙宇被拆,成为一片废墟。
1989年,广大信士倡议修复包公庙,成立筹备小组,筹集资金3万元,建成观音堂、文昌宫及香房2间。1991年,广大信士筹资十万元,建成了大庙正殿和戏台、卫生间和围墙等。1996年,在包公庙庙会理事会的努力下,又建成山门、香房、钟鼓亭、铁香炉等,并对整个包公庙进行全面装饰。1998年,又建成三殿、水塔、众姓桥和右侧香房数间,同年被县政府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宗教局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将理事会改为麻城包公庙管理小组(文物管理处)。2003年编修包公庙志;2006年,投资30万元建成包公庙陈列馆;2013年,麻城包公庙管理小组再次倡议广大信士集资60多万元建成牌坊。如今的麻城包公庙规模恢宏,香火兴旺,香客遍及湘赣两省。每年八月初一到十五日庙会期,朝拜者比肩接踵而至,更是热闹非凡。
包公衣冠墓 位于离麻城包公庙100余米的大包坳上。墓冢占地150平方米,罗围宽15米,长12米。清末、民国时坟堆,罗首用红石条嵌砌,墓前有墓碑和高2.5米的牌坊,上有名儒刘芬腴的匾额、楹联。
此墓系清成丰二年(1852)麻城包公庙被兵毁后,当地民众把庙内包公神像衣冠灰烬埋葬于此。解放后,墓平草长。1990年,麻城包公庙修复筹备小组刊碑立石;2005年,株洲市文物管理局、攸县文物局和包公庙管理处投资20万元在墓前修建“清风亭”,民间人士泉塘撰写了《麻城包公庙衣冠墓记》。
崇兴寺 位于黄家组瑞映山。四周层青叠翠,林海茫茫。相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766年名士刘树香、刘大愫重修,陈姓捐有香火田租。光绪年间失火,寺院倾颓。1921年,名儒刘芬腹、刘济舟等修葺一新。刘芬腹书有“崇来福禄仙灵永,兴起梵沙佛法长”的门联。寺内正殿供奉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祖师神像。后堂是释迦牟尼、如来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佛前面有观音、善财、龙女;两边是十八罗汉。右边厢房里塑有关圣帝君等神像。
崇兴寺原有六尊大铁钟,系清同治年间从广东南海购进。钟面平滑,发出的声音悠扬动听,回音悠长。1871年,湖南布政使易节在攸县知县严鸣琦陪同下巡视攸北,路过崇兴寺,闻此钟声,诗兴大发,乃作诗赞曰:“古寺前村见,疏钟此地闻。暝随清竹雨,晴逐渡江云。寂寂催朝景,悠悠送夕曛。欲从斯许学,不得断尘氛”。
1958年,寺院内神像被烧毁,六尊铁钟和铁铸香炉被送到锅炉厂倒铸铁锅。1986年,原河丰、长桥、市城等村村民捐资重建寺院正殿,以后逐步增设山门、围墙。如今,正殿中厅供奉着三尊佛塑像,左厅供奉观世音塑像,右厅供奉关圣帝君塑像,每逢观音诞辰得道纪念日和达摩祖师诞辰日香火尤其兴旺。
刘氏家祠 明末清初,石虎岭刘氏在黄塘(今麻城村)始祖刘文忠墓前建有墓庐。墓庐五拱三进,砖木机构,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前堂为廊带厢房,中堂现两天井,后为大堂带厢房。墓庐内十四根石柱拔地而起,巍然屹立,气势非凡,石坊上刻写着来自族内散居全国各地刘氏赠送的名联,书写着祖辈变迁的历史和昔日的辉煌,石构件制作精巧,美观大方。庐顶画梁雕图,布局紧凑,设计精巧,图案清晰,栩栩如生。现为攸县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着极其珍贵的艺术和文物价值。
2007年,刘建章等倡首,族嗣孙踊跃捐款捐物,修复一新,现改为刘氏宗祠。祠联为:“兴汉安邦宗祖德,经文纬武子孙贤。”县文物管理部门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树名木 麻城村山岗绵延,溪流逶迤,山上溪边树木遍布,枝叶茂盛,一片葱郁。当地百姓酷爱绿色,护绿植绿成为自觉行动,因而古树名木遗存较多,湖背组、谷家组的古樟,江前组的双子枫,都各具特色,自成风景。
湖背组樟树树龄250年,高18米
谷家组的古樟树龄100年,高18米
胸径120厘米 胸径80厘米
江前组的双子枫,树龄150年 谭前组的枸骨树(又名招财树),树高20米,胸径60厘米 树龄300年,高10米, 胸径20厘米
靓丽的乡村建设
同心屋场 谭前组位于麻城村中部,28户,148人,耕地面积142.5亩。谭前组背靠月形谭前岭,左边北江,右边鹏江,前朝潇田垅,经两江合口的杨泗庙边而过,明堂开阔,水口紧锁。门前小溪逶迤而来,涓涓细流,汇于池塘;房前屋后古木参天,绿树掩映,美不胜收。麻城村正按照“农家户户是花园,道路条条是风景,山上处处是绿色,池塘口口是乐园,农田片片是景观,人人文明是形象”的要求,植绿色,砌鱼塘,拓登山道,建“门前三小”,造田园风景,努力把谭前组打造成观光休闲的乐园。
栗树下水库 坐落在麻城村东北部,建于1957年冬,当时移民7户,建成蓄水面积178亩,灌溉农田1000多亩,涉及栗树下、仓下、岭背等12个组,2014年冬天维修硬化,集蓄水、灌溉、养殖、垂钓等功能于一体,麻城村支两委正积极引资欲把栗树下水库打造成休闲乐园。
兴旺的特色产业
麻城村立足本地资源,广泛引资争项,大力发展劳动体验、观光休闲、生态环保型农业特色产业。
湖南康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8年,注册资金300万元,公司立足于皇图岭国家级特色农业小镇,发展麻城特种种养示范基地800亩,种养品种有:龙虾、蟹、特色鱼;四季供应时令蔬菜、瓜果及莲藕。
株洲唐人神皇图岭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于2012年2月在麻城村注册,占地面积100亩,注册资金1600万元,总投资3000万元,主要从事无公害生猪养殖、销售,生猪养殖技术推广服务。按照现代化养殖要求设计,雨污分离,是设施先进、科学环保的规模养殖基地。
竹制品加工厂 筷子加工厂建于2009年,注册资金300万元,占地面积9亩,从业23人,日产量毛竹10吨,年产值200余万元。筷子加工厂充分利用了地方资源优势,优化了产业结构。
鱼苗养殖 麻城村鱼塘资源丰富,养殖水面较大,在支村两委的引导下,全村发展鱼苗养殖面积数十亩,成为了麻城村一大特色养殖产业。
来源:攸县档案馆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