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由 胄 062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由 胄 062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寶胄(宝胄),◆1.指帝位。○[南朝][陳]徐陵《陳文帝哀策文》:“若水傳帝,熏風御民,重光所集,世載於[陳],赫矣[高祖],悠哉上旻,蟬聯寶胄,暉煥郊禋。”○[吳兆宜]注:“[梁][沈約]曰:爵位蟬聯。”○[唐][王勃]《<乾元殿頌>序》:“[高祖][太武帝],虹星湛色,開寶胄於金壺;蛟電凝陰,發皇明於石紐。”◆2.對人後裔的美稱。○[唐][玄宗]《送張說巡邊》詩:“命將綏邊服,雄圖出廟堂。三台入武帳,八座起文昌。寶胄匡[韓]主,華宗輔[漢]王。”

貝胄(贝胄),◆1.用文貝裝飾的頭盔。○《詩‧魯頌‧閟宮》:“公徒三萬,貝胄朱綅,烝徒增增。”○[毛]傳:“貝胄,貝飾也。”○《文選‧左思<吳都賦>》:“貝胄象弭,織文鳥章。”○[劉逵]注:“胄,兜鍪,以貝飾之。”○[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器用‧蠻甲胄》:“諸蠻唯[大理],甲胄以象皮為之,黑漆堅厚,復閒以朱縷,如中州之犀毘器皿,又以小白貝綴其縫,此豈《詩》所謂‘貝胄朱綅’者耶!”[元][姚燧]《徽州路總管府達嚕噶兼管內勸農事虎公神道碑》:“先皇賚之騕褭以乘,雕弓貝胄,華衣晝映。”◆2.借指戴頭盔的兵士。○[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魚甲煙聚,貝胄星羅。”○[唐][皮日休]《魯望讀<襄陽耆舊傳>見贈五百言次韻》:“[檀溪]試戈船,[峴嶺]屯貝胄。”○[明][許三階]《節俠記‧圍獵》:“流星劍指空,蜿虹旗捲風,星羅貝胄真雄猛。”

齒胄(齿胄),◆指太子入學與公卿之子依年齡為序。○《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出龍樓而問豎,入虎闈而齒胄。”○[李周翰]注:“公卿之子為胄子。言太子入學,以年大小為次,不以天子之子為上,故云齒胄。齒,年也。”○[唐][韓愈]《賀皇帝即位表》:“爰自主鬯春宮,齒胄國學,孝友之美,實形四方。”○[宋]徐鉉《文獻太子輓歌詞》之五:“綵仗清晨出,非同齒胄時。”○《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四》:“太常丞[段顒]請國學五經博士各講本經,以申橫經齒胄之義,從之。”

村胄,◆見“村紂”。

地胄,◆[南北朝]時,稱皇族帝室為天潢,世家豪門為地胄。後亦泛指門第。○[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王裒]地胄清華,才學優敏。”○《舊唐書‧李宗閔楊嗣復等傳論》:“[宗閔]、[嗣復],承宗室世家之地胄,有文學政事之美名,徊翔清華,出入隆顯。”○[宋][秦觀]《賀呂相公啟》:“既天資之篤實,加地胄以高華;四世五公,勳在王室,一門萬石,寵冠廷臣。”

帝胄,◆皇族。○[金][麻革]《密國公輓詞》:“人知尊帝胄,我但識儒冠。”○[清][龔自珍]《資政大夫莊公神道碑銘》:“帝胄天孫,不能旁覽雜氏,惟賴幼習五經之簡,長以通於治天下。”

發胄(发胄),◆見“發逐”。

高胄,◆高門世家。○《藝文類聚》卷五十引[晉][傅玄]《江夏任君銘》:“承洪苗之高胄,稟岐嶷之上姿。”○《宋書‧蔡興宗傳》:“[興宗]女無子嫠居,名門高胄,多欲結姻。”○《南史‧后妃傳上‧齊鬱林王何妃》:“[王儉]以[南郡王]妃,便為將來外戚,唯須高胄,不須強門。”亦指名門之后。○[宋][梅堯臣]《留題可及明心堂》詩:“上人本高胄,季父踐清列。”

躬擐甲胄,◆謂親自穿上鎧甲和頭盔。言長官坐鎮軍中親自指揮。○《左傳‧成公十三年》:“[文公]([晉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踰越險阻,征東之諸侯。”○《梁書‧元帝紀》:“我是以董率皋貔,躬擐甲胄,霜戈照日,則晨離奪暉,龍騎蔽野,則平原掩色。”○[唐][張說]《論神兵軍大總管功狀》:“既而王躬擐甲胄,吐誠師旅,誓在盡敵,以報前讎。”

冠胄,◆官宦子孫。○[南朝][梁][沈約]《授王繢蔡約王師制》:“[繢]華宗冠胄,器質詳和。”

貴胄(贵胄),◆貴族的後裔。○《陳書‧江總傳》:“中權將軍、[丹陽]尹[何敬容]開府,置佐史,並以貴胄充之,仍除[敬容]府主簿。”○[宋][李清照]《長壽樂‧南昌生日》詞:“有令容淑質,歸逢佳偶。到如今,晝錦滿堂貴胄。”○[柔石]《沒有人聽完她底哀訴》:“三四個貴胄式的婦人走進城來。”

國胄(国胄),◆帝王或貴族的子弟。○[晉][潘岳]《閑居賦》:“右延國胄,左納良逸。”○《晉書‧慕容廆載記》:“[平原][劉讚]儒學該通,引為東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國胄束脩受業焉。”○《舊唐書‧太宗紀下》:“詔以[左丘明]……等二十一人,代用其書,垂於國胄,自今有事於太學,並命配享[宣尼]廟堂。”

洪胄,◆王侯貴族的後代。○[晉][陸機]《答賈長淵》詩:“誕育洪胄,纂戎于[魯]。”○[南朝][梁][王僧孺]《從子永寧令謙誄》:“昭昭洪胄,映策光書。”

鴻胄(鸿胄),◆顯赫的後裔。○《梁書‧張率傳》:“種北[唐]之絕類,嗣西[宛]之鴻胄。”

華胄(华胄),◆1.華夏後代。指[漢]族。○[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四)》:“古人做過的事,無論什麼,今人也都會做出來……況且我們是神州華胄,敢不‘繩其祖武’麼?”[聞一多]《憶菊》詩:“啊!四千年華胄的名花呀!你有高超的歷史,你有逸雅的風俗!”◆2.指顯貴者的後代。○《晉書‧石季龍載記上》:“鎮遠[王擢]表[雍][秦]二州望族,自東徙已來,遂在戍役之例,既衣冠華胄,宜蒙優免。”○《舊唐書‧后妃傳上‧玄宗貞順皇后武氏》:“承戚里之華胄,昇後庭之峻秩,貴而不恃,謙而益光。”○[清][趙翼]《入冬日飲牛乳一升以代朝粥戲成絕句》之二:“笑問妳婆何姓氏,遙遙華胄出奇章。”

皇胄,◆皇帝的後代。○[南朝][陳]徐陵《為貞陽侯重答王太尉書》:“若建承華,本歸皇胄;口心相誓,惟擬晉安。”

甲胄,◆1.鎧甲和頭盔。○《易‧說卦》:“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書‧說命中》:“唯口起羞,惟甲胄起戎。”○[孔]傳:“甲,鎧;胄,兜鍪也。”○《漢書‧王莽傳上》:“甲胄一具,秬鬯二卣。”○《西游記》第二回:“那魔王穿了甲胄,綽刀在手。”○[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二:“字的兩旁,上下排列一些泥塑的歷史上的名人,文戴紗帽,武披甲胄。”◆2.泛指兵器。○[宋][范仲淹]《鑄劍戟為農器賦》:“任甲胄於忠信,施干櫓於禮義。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勞;小往大來,變東作西成之器。”◆3.披甲戴盔。○《禮記‧表記》:“是故君子衰絰則有哀色……甲胄則有不可辱之色。”○《國語‧晉語三》:“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舊唐書‧劉玄佐傳》:“明晨,衙兵皆甲胄,擁[士寧]登重榻。”◆4.指戰爭。○[清][趙翼]《偶書所見》詩:“小則興訟獄,大則興甲胄。”

教胄,◆1.《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孔]傳:“胄,長也。謂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詩蹈之舞之,教長國子,中和祗庸孝友。”○《說文》引作“教育子”,《史記‧五帝本紀》作“教稚子”。○[王引之]曰:“凡未冠者,通謂之稚子。稚子即育子,故曰:‘命汝典樂,教育子’[西漢]經師如[夏侯]、[歐陽]必有訓育子為稚子者,故[史公]以稚代育,蓋有所受之。育、胄古聲相近,作胄者假借字耳……[馬]注曰:‘胄,長也,教長天下之子弟。’訓胄為長,始與[史公]異義。然云‘教長天下之子弟’,則是以教胄二字連讀而訓為教長。”見《經義述聞‧尚書上》。後以“教胄”謂向後學講解經義。○[南朝][梁][蕭統]《謝敕參解講啟》:“將應讓齒,反降教胄之恩。”◆2.謂教育國子。○[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耆儒教胄,龍種傳經,古元子入學遺法也。”

介胄,◆1.鎧甲和頭盔。○《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介胄生蟣蝨,民無所告愬。”○[宋][周密]《齊東野語‧二張援襄》:“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執弓矢。”○《水滸傳》第八十回:“不知詔意如何,未敢去其介胄。”◆2.披甲戴盔。○《管子‧小匡》:“介胄執枹,立於軍門。”○[漢][賈誼]《新書‧解縣》:“將吏戍者或介胄而睡。”○《新唐書‧來濟傳》:“遂不介胄而馳賊,沒焉。”○[清][孔尚任]《桃花扇‧爭位》:“副凈扮[高傑],末扮[黃得功]……俱介胄上。”◆3.甲冑之士。指武士。○《陳書‧魯廣達傳》:“爪牙背義,介胄無良。”○[明][何景明]《點兵行》:“富豪輸錢脫籍伍,貧者驅之充介胄。”○[清][黃鷟來]《甲戌夏至武威晤張蔚生先生喜而有賦》:“登堂來萬民,下及介胄屬。”

金胄,◆謂貴族子弟。○[清][馮桂芬]《太上感應篇圖說序》:“[吳道子]畫地獄變相,雜金胄於桎梏,識者謂其得騭陽授陽作陰報之理。”

景胄,◆嫡子的尊稱。○[南朝][宋][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祕儀景胄,圖光[玉繩]。”○[唐][長孫無忌]《進<律疏>表》:“景胄以之碩茂,寶祚於是克崇。”

龍胄(龙胄),◆龍的子孫。借指帝王和貴族後裔。

門胄(门胄),◆門閥世系。○《宋書‧范曄傳》:“[曄]素有閨庭論議,朝野所知,故門胄雖華,而國家不與姻娶。”○[南朝][陳]徐陵《答諸求官人書》:“自古有吏部尚書者,品藻人倫,簡其才能,尋其門胄,逐其少多,量其官爵。”○《新唐書‧儒學傳中‧柳沖》:“初,[太宗]命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其後門胄興替不常,[沖]請改脩其書。”

免胄,◆1.脫下頭盔。古代將士的行禮方式。○《國語‧周語中》:“左右皆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韋昭]注:“免,脫也。脫胄而下敬天王也。”○[唐玄宗]《餞王晙巡邊》詩:“免胄三方外,銜刀萬里餘。”○[宋][王安石]《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投戈更講諸儒藝,免胄爭趨上將風。”程善之《革命後感事和懷霜作即次其韻》:“城門免胄經相識,異地歸元不忍看。”◆2.指決死。○[明][夏完淳]《大哀賦》:“既有志於免胄,豈無心於喪元。”

苗胄,◆猶苗裔。○《隸釋‧漢成陽靈臺碑》:“[漢]感赤龍,[堯]之苗胄。當脩[堯]祠,追遠復舊。”

名胄,◆名門的後代。○《新唐書‧嚴綬傳》:“[綬]既名胄,於吏事有方略,然銳進取,素議薄之。”

末胄,◆子孫;後裔。○[漢][劉向]《九嘆‧逢紛》:“伊[伯庸]之末胄兮,諒皇直之[屈原]。”○[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天開之祚,末胄稱王。”○[清][龔自珍]《武顯將軍福建海壇鎮總兵官丁公神道碑銘》:“[丁]氏出自[齊太公]之孫[丁公],世霸[營邱],末胄播遷,入本朝,家於[江]南之[通州]。”

清胄,◆指皇帝或貴族的子孫。○[唐][陸龜蒙]《讀<襄陽耆舊傳>作五百言寄皮襲美》詩:“緬思[齊][梁]降,寂寞寡清胄。”

神胄,◆帝王後裔的美稱。○[明][許承欽]《漢光武生處》詩:“[銅馬]懸弧日,[昭陽]滅火秋;蹶興同草澤,神胄自炎[劉]。”○[姚華]《曲海一勺‧明詩》:“嗟乎!世之夷視曲也久矣!輿儓雖賤,同祖[軒轅],皇皇神胄,本原非誣。”○[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五章第四節引《宣布滿清皇室罪狀檄》:“況復[黃][炎]神胄,忍墮獄城。爰舉國民義兵,殲除大盜。”

士胄,◆士族;閥閱世家子弟。○[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三‧元人》:“[元]名臣文士,如[移剌楚才]……事功、節義、文章,彬彬極盛,雖[齊]、[魯]、[吳]、[越]衣冠士胄,何以過之。”

氏胄,◆世家大族的後裔。○[晉][陸機]《晉平西將軍孝侯周處碑》:“氏胄曩興,煥乎墳典。”

世胄,◆世家子弟;貴族後裔。○[晉][左思]《詠史》詩之二:“世胄躡高位,英俊沈下僚。”○《舊唐書‧高祖記》:“[隋]右驍衛大將軍[李金才]、左光祿大夫[李敏],並鼎族高門,元功世胄,橫受屠殺,朝野稱冤。”○[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霍女》:“[何]大姓,世胄也,豪縱好客,燈火達旦。”○[章炳麟]《訄書‧客帝匡謬》:“[中夏]共主,非[仲尼]之世胄則誰乎?”

試胄(试胄),◆考試貴族子弟。○《陳書‧儒林傳序》:“[武帝]或紆鑾駕,臨幸庠序,釋奠先師,躬親試胄,申之醼語,勞之束帛,濟濟焉斯蓋一代之盛矣。”

望胄,◆顯貴家族子弟。○《梁書‧張率傳》:“秘書丞天下清官,東南望胄未有為之者。今以相處,足為卿譽。”

系胄,◆子孫後裔。○[宋][陳鵠]《耆舊續聞》卷四:“挾[旦奭]之謀謨,襲[韋][平]之系胄。”○[明][劉基]《獨冷先生傳》:“或曰先生姓[張]氏,蓋[子房]之系胄。”

遐胄,◆猶遠裔。○《晉書‧摯虞傳》:“有[軒轅]之遐胄兮,氏[仲任]之洪裔。”○[晉][潘岳]《傷弱子辭》:“伊遂古之遐胄,逮祖考之永延。”

鮮胄(鲜胄),◆少後嗣。○《國語‧周語下》:“[晉]仍無道而鮮胄,其將失之矣。”○[韋昭]注:“鮮,寡也;胄,後也。”

賢胄(贤胄),◆賢良的後代。○[唐][沈亞之]《河中府參軍廳記》:“觀其意,蓋欲以清人賢胄之子弟,將命試任,使以雅地出之耳。”○[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趙忠定掄才》:“[崇實]為相家賢胄。”

緒胄(绪胄),◆世系和後代。○[南朝][梁][陸倕]《志法師墓志銘》:“緒胄莫詳,邑居罕見。”

玄胄,◆遠代子孫。○《漢書‧敘傳上》:“系[高頊]之玄胄兮,氏中葉之炳靈。”○[王先慎]補注引[王先慎]曰:“系,本也;玄,遠也。言本[高頊]之遠胄也。”○[南朝][梁][江淹]《傷愛子賦》:“緬吾祖之赫羲,帝[高陽]之玄胄。”

懸胄(悬胄),◆語本《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公及[邾]師戰於[升陘],我師敗績。○[邾]人獲公胄,懸諸[魚門]。”後以“懸胄”為形容戰功顯赫之典。○[北周][庾信]《周上柱國宿國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況以弦木六鈞,函犀七屬,門多懸胄,箭必中鞍。”

血胄,◆後裔。

勳胄,◆功臣的后代。○《北史·杨愔传》:“長廣旦伏家僮數十人於録尚書後室,仍與席上勳貴數人相知,并與諸勳胄約,行酒至愔等,我各勸雙盃,彼必致辭,我一曰‘捉酒’,二曰‘捉酒’,三曰‘何不捉’,爾輩即捉。”○《元史·小云石海涯传》:“仁宗踐祚,上疏條六事。一曰釋邊戍以修六德……四曰表姓氏以旌勳胄,五曰定服色以變風俗,六曰舉賢才以恢至道。”

訓胄(训胄),◆教導胄裔。○《周書‧儒林傳論》:“以先王之道,飾腐儒之姿,達則不過侍講訓胄,窮則終於弊衣簞食。”

壓胄子(压胄子),◆一次戲曲演出,某一節目被安排為最後一出,叫做“壓胄子”。亦指安排在最後的一個節目。○[清][王夢生]《梨園佳話》:“能於末齣登場,而人皆耐而相待者,謂之壓胄子。胄子者,武戲也。武戲能戀人,而欲以唱工加勝武劇。”亦稱“壓軸”。○[老舍]《四世同堂》五八:“[招弟]必須唱壓軸……我的女兒不能給別人墊戲。”另有一種說法,把某一齣戲排做一次戲曲演出中的倒數第二個節目(最後的一齣戲叫大軸子)或安排在倒數第二的一齣戲,稱為“壓軸子”。

遙遙華胄(遥遥华胄),◆謂名人的遠裔。嘲人自誇出於名門。○《南史‧何昌宇傳》:“[昌宇]後為吏部尚書,嘗有一客姓[閔]求官。○[昌宇]謂曰:‘君是誰後?’答曰:‘[子騫]後。’[昌宇]團扇掩口而笑,謂坐客曰:‘遙遙華胄。’”[清][唐孫華]《草聖祠》詩:“遙遙華胄人誰辨,應似[林宗]問[阿貞]。”◆补证条目■谓名人的远裔。嘲人自夸出于名门。○《美文》2005年第13期:“段胜川说:‘千有余岁,独此老起而振兴之。遥遥华胄,千载若接,是此道未坠于地,皆此老之力矣。’”

遙胄(遥胄),◆謂後世子孫。○[明][吳承恩]《述壽賦》:“衍餘慶於遙胄,啟華腴於世傳。”

遺胄(遗胄),◆子孫;後裔。○[南朝][陳]徐陵《梁貞陽侯與陳司空書》:“武皇遺胄,皆陷虜庭,乞命偷生,何能支久。”○[宋][葉適]《祭呂太史文》:“暢群儒之異旨,續先民之遺胄。”○[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滿]人既不可欺,富貴既不可復,而反使[炎][黃]遺胄,受其蒙蔽,而緩於自立之圖。”

英胄,◆俊秀的後裔。○[唐][陳子昂]《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詩》序:“[李參軍]白雲英胄,紫氣仙人。”

魚胄(鱼胄),◆魚皮製、飾的甲胄。○[唐][李紳]《到宣武三十韻》:“虎符三校列,魚胄萬夫迎。”

遠胄(远胄),◆指帝王或貴族的後裔。○《魏書‧禮志二》:“其旁枝遠胄,豈得同四廟之親哉?”[南朝][齊][謝朓]《齊敬皇后哀策文》:“[帝唐]遠胄,[御龍]遙緒。”

支胄,◆宗族的分支。○《新唐書‧竇威傳贊》:“[竇]宗自[魏]訖[唐],支胄扶疏,所馮厚矣。”

枝胄,◆分支後裔。○[漢][蔡邕]《玄文先生李子材銘》:“其祖[李伯陽][周]柱下史,覿衰世而遯焉……自[戰國]及[漢],名臣繼踵,枝胄散遷,其于[宛]尚矣。”

胄監(胄监),◆即國子監。亦指國子監的生員。○[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二‧北場口語之多》:“然向來被議者,主試皆南人,舉子皆胄監,豈畿輔子衿,皆曾史耶?”[王國維]《殘宋本<三國志>跋》:“其板在[南宋]時當已入胄監,自是而入[元]西湖書院,而入[明]南雍。”

胄科,◆謂軍旅之事。○[元][朱晞顏]《<鯨背吟集>序》:“僕粗涉詩書,薄遊山水。偶託跡于胄科,未忘情于筆硯。”

胄嗣,◆後嗣。○《新唐書‧柳宗元傳》:“姑遂少北,益輕瘴癘,就婚娶,求胄嗣,有可付託。”

胄序,◆古代貴族子弟就學之所。○[唐][崔融]《皇太子請家令寺地給貧人表》:“臣濫奉宗祧,親承覆載……但知問豎寢門,尊師胄序。”

胄緒(胄绪),◆後代。○《隋書‧煬帝紀上》:“並宜立後,以存繼絕之義。有司可求其胄緒列聞。”○[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主司失意》:“況[孔振]是[宣父]胄緒,[韓綰]即[文公]令孫。”

胄子,◆1.古代稱帝王或貴族的長子。○《書‧舜典》:“[夔]!命汝典樂,教胄子。”○[孔]傳:“胄,長也,謂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孔穎達]疏:“繼父世者,惟長子耳,故以胄為長也。”按,[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尚書上》“教胄子”,以《說文》引作“教育子”,《史記‧五帝本經》則作“教稚子”,認為“育子,稚子也”。“育、胄古聲相近,作胄者假借字耳”。并謂“教胄”兩字當連續,則以“教胄”即教育,與舊注异。○[晉][潘岳]《世祖武皇帝誄》:“胄子入學,辟雍宗禮。”○[宋][張栻]《宇文閬州志》:“[栻]嘗以謂,自先王教胄子之法壞,大家世族不得盡成其材。”◆2.國子學生員。○[晉][潘尼]《釋奠頌》:“莘莘胄子,祁祁學生。”○《隋書‧高祖紀下》:“而國學胄子,垂將千數,州縣諸生,咸亦不少。”○[唐][杜甫]《折檻行》:“青衿胄子困泥塗,白馬將軍若雷電。”○[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五:“[知節],[全義]之子也。七歲父卒,[太祖]軫念曰:‘真羽林孤兒也。’召入內,送國子學,列青衿胄子之間。”

胄族,◆著名的世族。○[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比水》:“又有石廟數間,依于墓側,棟宇崩毀,惟石壁而已,亦不知誰之胄族矣。”○[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義解四‧寶亮》:“[釋寶亮]本姓[徐]氏,其先[東莞]胄族。”

纂胄,◆繼嗣後裔。○[北周][庾信]《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發源纂胄,葉派枝分,開國承家,珠聯璧合。”

胄裔,◆子孫後代。○《左傳‧昭公三十年》:“[吳],[周]之胄裔也,而棄在海濱,不與[姬]通。”○《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諸葛恪]見誅於[吳],子孫皆盡,而[亮]自有胄裔。”○[李燮和]《上孫大總統書論和戰之局宜早定》:“若公猶遲疑不決,當機不斷,或且誤聽[袁氏]再求和議之舉,則誤我神州大局,淪胥我[炎黃]胄裔者,公將不能辭其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