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最美书店「空气里弥漫着浪漫的气息」
最近很多人关心温州最美书店「空气里弥漫着浪漫的气息」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温州最美书店「空气里弥漫着浪漫的气息」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仲夏夜晚,温州南塘公园。推开一扇门,从书架上选一本书,落坐后享受清凉和阅读的快乐。这就是温州“城市书房”带给市民的福利,步行不出15分钟,基本上在身边就能找到一家这样的文化“加油站”。
近年来,温州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契机,绘就出一幅动人画卷:一座座公共文化设施拔地而起,一项项文化服务创新品牌落地开花,一场场文化盛宴浸润人心……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温州摸索出了怎样的经验?我们走进温州,探寻答案。
文成县西坑畲族镇百姓书屋。西坑畲族镇人民政府供图
全民携手 文化建设呈现新生态
公共文化建设,只能靠政府包办吗?温州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市区黎明西路“Reface城市生活圈”,名为“无料书铺”的复合书店内,一场以《15秒开始讲,3分钟说明白》为题的文化沙龙在此举行。有着多年丰富辩论比赛经验的“无料书铺”掌柜张潇,正与一批演讲爱好者互动交流。
书铺里挂着另一块牌子:“无料书铺文化驿站”。而张潇的另一个身份是该文化驿站的站长。类似的活动,在无料书铺文化驿站已是常态。民间书铺为何能提供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这得益于温州文化驿站与社会力量的“牵手”。
文化驿站是这些年出现在温州城乡的新型文化空间。它兼具剧场、课堂、茶座等功能,不同之处在于引入分享理念,推出各种文化艺术分享和体验,比观看演出多了知识的共鸣和解读,比艺术课堂多了互动和交流,比茶座休闲多了艺术气息和文化浸润。
随着发展深入,温州构建起“1 10 N X”高质量公共文化活动服务网,即1个龙头驿站、10个特色文化驿站、N个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驿站,X个乡镇、村级文化驿站,在服务领域上实现从城市到乡镇、村社的全覆盖,打造15分钟文化服务圈。
张潇的“无料书铺文化驿站”正是全市N个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的文化驿站之一。“引入社会资源,将文化驿站植入书店、咖啡吧、影剧院,加速了文化驿站的布点。”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有效整合了部门、单位、企业、个人可利用场地和资源,拓展了公共文化的覆盖面。
全民携手激活一池春水。文化驿站以“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的形式,融入各类社会文化场馆,不仅减少了政府资金投入,还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瓯海区南塘一组团的业主代表,挪出几间商铺,提供装修经费,与政府一起办起了一家城市书房;永嘉县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无偿提供场地,法国浙江同乡会还捐出了10万元,在永嘉古村老街——丽水街建设了一家农村版“城市书房”;瓯江畔,世界温州人博物馆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温籍华侨纷纷捐赠老物件……
此外,温州还出台深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将民营剧团、社会文艺团队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内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参与非遗文化项目传承;温州市图书馆试点“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以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政府大力支持是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新引擎的“基石”,民间力量一起“垒砖”,让公共文化呈现蓬勃之势。放眼温州,书香气息弥漫大街小巷,各类文化场所遍布乡村。通过政府引导,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提供场地并参与装修设计、管理运营,全市已建成城市书房88家,百姓书屋63家,文化驿站210家。温州在全面推进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基本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和常态化服务基础上,为百姓打造了一批公共文化创新空间。
目前,温州已建成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中,85%由企事业单位或街道社区提供场地、参与运行管理,每年吸引社会各方投入不少于4000万元,形成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共赢”的局面。民间投入建成各类博物馆31家,藏品20多万件,成为温州公共文化又一道亮丽风景。
山水舞台-越剧专场(孙琦琦摄)
按需“配送” 文化供给打通新路径
如何改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文化供给不匹配等问题?温州探索文化“点单”模式,在供给侧发力,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
近日,永嘉县南城街道文化驿站内座无虚席,十几位声乐爱好者们早早地聚集在了一起。当天下午,温州市音乐家学会声乐学会副会长刘婕带来了一堂他们期待已久的声乐课。
作为这场活动的发起人,王民乐也是南城文化驿站的负责人。过去,想要邀请到专业的声乐老师来上课并不容易。“主要受限有二,既没有可以开展活动的场地,也没有这样的资源,邀请不到专业的老师。”如今,随着街道文化驿站的开通,两个难题都迎刃而解。能请来像刘婕这样的音乐大咖,得益于全市的文化“配餐”系统。
把全市优秀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各站点可根据自己的文化活动需求定向“点餐”,然后由资源库调配实施精准“配送”,解决了基层文化资源匮乏的短板,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像城南文化驿站这场活动,我们接到了负责人的点单后,从资源库中调配,与刘婕老师沟通后,将声乐课"配送"到了驿站内。”温州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处刘紫丹说道。
像这样的案例,在温州全市还有很多。泰顺县仕阳镇乡村艺术团不满足于本村演出,自发筹集资金18万元,开展村际、镇际文化阵地的交流巡演。各地整合乡村艺术团优质活动资源,纳入文化礼堂活动点单平台,由村民“点单”,精准配送的方式开展服务。
一方面把名师送下去,另一方面能够让“用户”自己来。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要负责人认为,“用户思维”很重要。“需不需要城市书房,想要一间什么样的书房,只有市民自己知道。所以,从书房建设到运营维护,我们都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并整合公共文化单位、企业、社会团体、街道社区、志愿者等多方社会力量,力求实现城市书房服务效益最大化。”
走进温州的文化驿站、城市书房、百姓书屋,很多公共文化设施提供24小时自助式服务、流动服务和错时服务,非常便捷。纵观温州的城市书房,它们大多建在人流密集的临街处,体量不大、设计别致,二三百平方米的空间内,简约、美式、中式等装修风格各展风情。每个书房配置8000~30000册书籍,图书种类每周定期调配,让市民一走进书房,就有读书的欲望。
针对没有条件开设百姓书屋的偏远地区,温州还投入8辆改装完善的小巴书车,通过定点定时的“公交路线式”服务和灵活机动的“订制路线式”服务相结合,实现图书、服务、活动的联通,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书香门“递”是读者线上下单、图书馆快递到家的送书服务;城市知网则依托“掌上温图”APP和微信订阅号,为读者提供移动数字阅读服务。公共文化真正畅通起来,走进了百姓的心田。
泰顺县仕阳镇乡村艺术团表演舞龙节目
厚植乡土 文化自给萌发新活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座有内涵的城市,背后一定有文化体系的支撑。”温州市政府主要领导指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温州市补齐文化发展短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载体,是提升文化自信、提高温州美誉度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温州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如今文化的力量浸润群众的心头,赋予城市力量。“种”下去的力和“长”出来的势,相生相长。
仲夏的一天,平阳县昆阳镇雅山元洲艺术团在龙湾区龙华村龙锦文化礼堂开展了主题为“乡村艺术团文化共分享”文化走亲文艺演出活动,舞蹈《幸福美美哒》、表演唱《风雅雅山》、太极对练《梁祝》、杂技《顶凳》、越剧《兰花吟》、旗袍走秀《江南雨》、瑜珈《传奇》、曳步舞《咱们一家亲》等12个节目,赢得台下200余位村民的阵阵喝彩和热烈掌声。
昆阳镇雅山元洲艺术团是温州首个成立的乡村艺术团,现有10支功能型团队,近年来在重大赛事上屡有斩获。其中,莉莉舞蹈队在2018央视“群文杯”获得银靴奖,太极队在2019“鲁迅故里杯”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越剧队在平阳县文化礼堂文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样的“文化走亲”是元洲艺术团的常态工作,也是温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乡村文艺繁星计划”培育的又一个文化品牌。
2018年,温州市以创新实践推动服务转型,推出“乡村文艺繁星计划”,以组建乡村艺术团为抓手,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从“向基层送文化”到“在基层种文化”的根本转变,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村民文化自给,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艺术团首先在瓯海、永嘉、乐清、平阳等四个地区先试先行,之后全面铺开乡村艺术团组建工作。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乡村艺术团开展常态化活动的实时场景,被及时报送至大数据中心,实现活动实时“打卡”;市、县两级文化馆业务干部、乡镇文化员、文化派驻员结合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平台,建立“分片包干”制度,为乡村艺术团提供业务指导。经过两年的发展培育,全市共成立2678支乡村艺术团,吸收团员7.6万余人,基层文艺团队遍地开花。
乡村艺术团成为民众发光发热的载体。剧院舞台、街头广场、社区广场……美妙的乐曲、悠扬的歌声、翩跹的舞姿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一次次巡演,一次次登台,乡村艺术团的演出水平不断提高,表演热情不断被激发,同时催生了一批优秀原创文艺作品,俨然成为温州基层文化阵地上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打造了村民“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公共文化供给新模式。
与此同时,贯穿全年的全民阅读节、市民文化节、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色生香,引来老百姓一片叫好。“读书好声音”大赛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读者,他们变身“荐书达人”,传递着字里行间的温度;三年一届的 “红舞鞋”奖,让新一代舞林高手圆了多年梦想;“乡村达人秀”,是一餐风味绝佳的民间技艺盛宴,让身怀绝技的“乡亲们”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如今,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项目将城市的优质资源向乡村延伸,激活了乡村文化;同时,这些品牌项目的激活,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热情参与,扩大了公共文化覆盖面,全面提升了温州这座创新之城、活力之城的文化品质。
文成 多元服务点亮百姓精神生活
入夜后,文成县桂山乡便民服务中心时常会亮起一盏灯。久违的木偶戏团又开始演出了,村民们坐在板凳上入神地观看。
木偶戏团是大学毕业生潘晓盈来到这个山村后复活的一个项目。得益于文成在补齐乡村文化队伍建设短板上的努力,潘晓盈招录时,没有简单地按招考分数高低或用碰运气的抓阄方式来分配,而是综合考虑个人才艺、乡镇需求等因素,来到了这里。
这是文成自2018年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发生变化的一个生动案例。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文成,文化底蕴深厚,刘伯温文化、畲乡文化、侨乡文化、养生文化和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公共文化犹如一盏灯,点亮山村群众的精神生活。
完善文化设施
点亮山城生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7月热情似火的时节,文成林旭海、林金绿等人组织大家一起开展线上阅读分享。这是文成众悦阅读书会成立以来的第六次活动。
三五好友共享文化乐趣,或线上组织或线下参与。近年来,更多样的文化设施走进平常人的生活,群众文化生活日益改善。2018年以来,文成县陆续建成或改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设施,吸引更多民众开展阅读、艺术学习等文化活动。
不仅如此,文成县还全力推进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覆盖。建成大峃镇城南城市书房、西坑畲族镇百姓书屋、百丈漈镇下石庄村百姓书屋、玉壶镇侨韵文化驿站和公阳乡水碓村文化驿站,让“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爱美姑娘,将长发松松挽起,插上一枚亲手制作的发簪,那是别有一番韵味。不久前,在文成飞鸟集文化驿站,黄梦婷正在分享她的手工艺。作为文成县首个建成的文化驿站,该驿站每周开展一次以上活动,内容包括化妆教学、魔方训练法、DIY自创首饰等各种趣味体验活动等。市民通过微信关注“文成县文化馆”公众号,即可报名参加活动。
“我们驿站环境好,设施齐全,开展的活动主要以文化艺术的分享与体验为主,深受艺术爱好者的青睐。相约文化驿站,市民们可以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感受文化和艺术带来的愉悦时光。”飞鸟集文化驿站站长金丽娜说。
此外,文成还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设有电脑等数字服务设备,公共文化设施的无线网络已实现全覆盖。建立网上文化馆、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发挥文化礼堂服务平台的点单作用,让基层群众在线上就可实现文化点单。引进重大活动线上网络直播模式,文成好声音大赛、群众声乐大赛等活动线上观众达到数十万,极大增加了观众受众面。
持续提升文化设施服务效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青少年活动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等文化服务场馆均实行免费开放,乡镇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均在42小时以上。不断完善的文化阵地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为村民生活增添了文化乐趣。
创新文化业态
服务持续前移
百丈漈景区内,台后有飞流激湍、重山茂林,台前有舞姿翩跹、歌声婉转,山水实景舞台将中国文化与山水元素完美结合,这种全新山水——文旅深度融合新模式,给现场的观众带来了视觉和观感的双重享受。受此启发,文成县文广旅体局于2019年底推出了一个全新的体验项目——山水舞台。
文成山水之间,处处是景。山水舞台创造性地把舞台设在老百姓的身边,马路边、亲水公园、人流密集处,甚至景区。舞台演绎以声乐、戏曲、民间艺术等艺术类型为主,同时选拔县优秀文艺人才进行表演展示。
山水舞台开展了以“只要你有才,山水舞台等你来”海选活动,以声乐、戏曲、民间艺术等艺术类型为主,面向全县公开选拔艺术人才,报名者通过专家审评后入选演艺人才库,并与县文广旅体局签约,获得相应的演出机会。只要你愿意,每一个人都是“山水舞台”的主体,大大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需求的积极性。
如此一来,不仅把舞台搬到了老百姓身边,更有意义的在于服务理念的改变——老百姓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让公共文化产品走出象牙塔,为老百姓提供高质量贴人心的公共服务,是公共文化的生命力所在。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文成是一个山区县,2020年以前还是全省不通高速公路的两个县之一,老百姓享受高质量文化服务的难度比较大。
以“环境再造的文化植入”为抓手,通过规划上突出特色、项目上注重一把手领衔、资金上强化统筹整合、阵地上拓展文化舞台、主体上加大实施培育等系列举措,文成将“山里、村里、刘基故里、红色”等元素融入环境,让老百姓“可看、可玩、可购、可吃、可体验”,文化真正走进山城群众的生活。
此外,围绕地方特色创建文化品牌。比如,文成县是浙江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为了更好地挖掘、保护和弘扬畲族文化,文成县图书馆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合作畲族文书抢救工作,已征集到畲族文书7000余件,成为目前全国收藏畲族文书种类和数量最多最全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创新推出“文艺快递”“周末剧场”“山水舞台”“红色文艺小分队”等文化惠民服务品牌。省级以上文艺团体大型演出,让山区市民也能享受高品质的文化盛宴。行走山村,文化如灯,一路同行。
文化融合山水
蝶化更美生活
畅游伯温故里,体验畲乡韵味。暑假期间,文成县武阳文化驿站里,来自全市的孩子们身着古装、有节奏地读着“四书五经”。住几天民宿,品读几本文化书籍。这些年,文成把山水与文化融合,吸引了众多游客。
文化融入旅游,让旅游更有味道;旅游传播文化,让文化更有生命力。5月27日,文成石雕项目正式入驻百丈漈镇长塘村寒舍迴塘民宿。非遗进民宿,正是这样的融合。非遗传承人和民宿业主携手,将文化元素植入旅游产业,实现深度、高质融合,激活文旅发展的新动能。目前,文成县已建成了十亩之间、让川悦慢、仙人居三个以民宿为载体的市级非遗体验基地。
同时,文成还把文化融入旅游,打出“侨家乐”高端民宿品牌,依托文成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和华侨资源,突出侨资、侨韵、侨味、侨品、侨情的侨元素,彰显园艺家、美食家、艺术家、生活家的家温馨。文化 旅游,蝶化出更高品位的生活。
泰顺 解锁公共文化服务“山城”模式
7月的午后,陈海宁带着孩子走进泰顺罗阳文化驿站,落座后拿起线团,在周碧茹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手工编织。这是泰顺县众多文化驿站的活动之一。得益于公共文化示范区的创建,如今在山城泰顺这样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便捷的文化活动,不断完善的文化设施让群众实现“我想我享”。
构建便捷网络
公共文化乡村全覆盖
公共文化创建,基础设施先行。搭建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成为泰顺县开展公共文化创建的题中之义。作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泰顺近年来通过实施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文化惠民工程、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文化人才培育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工程,繁荣乡村文化,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酷暑下,罗阳镇南外村,泰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这里将建设一个集博物馆、美术馆和非遗馆的综合大厅、基本陈列厅、库房、档案室、资料室、培训室、剧院、非遗体验室和配套设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设施。对于财政资金并不宽裕的泰顺来说,舍得如此大规模地投入文化设施建设,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近年来,泰顺县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完成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提升工程,累计建成文化驿站22家,城市书房2家,百姓书屋6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9家,农村文化礼堂169家,县、乡镇、村实现文体、广电设施全覆盖。如今,泰顺“农村30分钟文化圈”进一步完善。
完善的设施为文化供给搭建了稳固的“四梁八柱”。知了声声,溪水潺潺,墨香的味道充斥在鼻尖,筱村镇文化驿站里,“用毛笔书写人生韵味”书法专题分享会如约举行。“如今在村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一边完善文化服务设施,一边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使广大基层群众享受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途径更加便捷。
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不断下沉,群众享受更多实惠。2019年,泰顺组织开展各类主题送文化下乡活动3359场,乡镇和村自发组织农村文化礼堂活动2945场。通过微信、网络直播“瓯越三月三”、群众文艺汇演、畲歌演唱大赛、篆刻大赛、少儿春晚等大型文化活动。在山区,文化服务不再是精神奢侈品。
创新服务模式,
让群众实现“我想我享”
服务零距离,创新无止境。为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泰顺推出“文化快线”“书香快线”等点单服务模式,机关部门和乡镇或者其他团队、群众自行组织的群体根据各自需求下单预约,文化部门根据具体需求、参加人数量身定制专业服务,并在服务结束后及时开展“售后反馈”,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群众实现“我想我享”。
“您用微信点单,我送文化上门”便是其中的一种模式。暑假期间,城区居民吴雪珍和她的朋友们,正想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瑜珈,但苦于没找到合适的老师。于是,她打开泰顺县文化馆的微信公众号,点击“我想”版块,选择“瑜伽课程”,并留下联系方式,没过两天就收到瑜伽培训服务的消息。这就是泰顺的“文化快线”服务品牌。以微信平台为载体,有需求的机关、社区、团队、个人等,通过线上点单,志愿者进行线下对接,及时根据需求定制专属的文化服务送上门,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高水准的艺术培训,大大提升了文化服务的便捷性。
随着项目的运行,用户群体和课程内容积累得越来越多,一些学有所成的学员,又加入老师的队伍。于是,泰顺借势升级平台,推出“我想我享”平台,“我享”包含“我享我秀”(走秀专场)、“我享我唱”(演唱专场)、“我享我诵”(语言专场)、“我享我舞”(舞蹈专场)等不同的活动,给市民朋友们提供多样的展示机会。
“我想”培训根据群众点单时间送服务上门,而“我享”活动平台根据季节的变化、人流的多少适时调整活动时间,使服务更加灵活,更加迎合百姓生活。不同于其他文化活动,“我想我享”不设任何门槛,在现已开展的活动中,表演者最小的年龄才4岁,最大的72岁,男女老少,都积极踊跃,争当“民星”。
为了更好运行该项目,当地还整合全县优秀资源,制定保障措施。“我想”文化快线培训辅导以《文化馆专业干部“三三”考核机制》《公益大联盟泰顺县委员会会员积分制》等激励制度促进县内优秀文艺人才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师资“供”源充足。“我享”活动平台则联合县里音协、舞协等优秀艺术团队,活动共享共惠,实现城乡最大利用、最大覆盖、最大均等。“我想-文化快线”设有舞蹈、器乐、人文历史专题等20多种不同门类的课程,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19个乡镇88支团队的108次各种内容的点单,为2960人提供了他们真正所需要的文化服务。
通过“我想”培训,给45个乡村艺术团送去器乐、舞蹈、走秀等培训和节目提升辅导等,而泗溪夕阳红乡村艺术团、筱村章前垟畲村乡村艺术团、东溪最美琴桥乡村艺术团等多家乡村艺术团纷纷积极参与到“我享我舞”“我享我唱”“我享我秀”活动中,乡村艺术团通过辅导和展示后,水平不断提高,成长为引领一方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
创新服务模式,让群众更有获得感。泰顺还通过整合宣传、文旅、文联和青年队伍,强化部门联动,推出“蚂蚁联盟”文旅志愿服务模式。辅导培训、文艺演出、阅读推广……都有文化志愿者的共同参与,形成一支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素质的文旅志愿者队伍。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的基础设施,为群众建起一座座文化的加油站;不断创新的服务模式,提供了更多、更畅通、更便捷的文化业态。文化如水,不断滋润山城群众的日常生活。
鹿城 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特色路径
你知道团扇是什么时候起源的?近日,鹿城区双屿街道文化驿站举办了一场团扇制作分享会,让辖区居民感受国画魅力,体验手绘团扇。
这是今年鹿城街镇文化驿站全覆盖后举办活动的一个场景。截至目前,街镇文化驿站已举办10场活动,每场活动都受到辖区居民的追捧。
近年来,鹿城区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大力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格局,以多元供给格局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均等化、品牌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满足了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城市书房”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解决公共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累计建成文化驿站34家,城市书房18家,百姓书屋3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4家,文化礼堂、文化家园131家,如今,鹿城基本建成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圈”。
结合实际情况,有效整合资源,鹿城探索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利用现有各类文化单位,充分发挥其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优势,遴选民间美术馆、电影院、图书馆、中医药博物馆、咖啡馆、书店、文创艺术机构等不同主题文化单位,通过政府挂牌、购买文化服务、实地考察、专家评审、签订协议等方式对各意向单位进行审核认定,逐渐走出一条具有鹿城特色的“政府提供平台、专业团队运作、组织发展培育、辖区居民受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平阳 “一村一团”激发基层文化活力
盛夏时节,平阳县萧江镇潘南村的庄书琴正忙着学习二胡。作为潘南村乡村艺术团的成员,自从入团以来,她忙得不亦乐乎。
平阳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美誉。作为温州市组建基层文艺团队的试点县,平阳先行先试,以“单独建团、邻片组团、互补联团”的模式,有效激发基层文化活动,催生更多更具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
为了进一步丰富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平阳县在全市打响乡村艺术团组建工作第一枪,2018年5月,成立了温州首个乡村艺术团——昆阳雅山元洲乡村艺术团。2019年9月,又率全市之先实现村(社区)全覆盖。此外,该项工作还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将非遗、民族特色融入乡村艺术团,平阳县涌现出南雁镇溪南村乡村艺术团的布袋戏、青街畲族乡王神洞村乡村艺术团的畲族歌等体现当地地域特色的节目。在雅山元洲艺术团这支样板艺术团的带领下,采用“单独建团、邻片组团、互补联团”方式,乡村艺术团分批成立。目前平阳县共有乡村艺术团256支,实现全县453个村居(社区)全覆盖,并成立乡村艺术团总部和16个乡镇艺术团总团。
为进一步做好乡村艺术团工作,当地把乡村艺术团成员纳入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计划,针对乡村艺术团特点和紧缺人才,举办多期培训班。积极探索以奖代补、纳入政府采购、引入社会力量等形式,强化团队运行的经济保障。
让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享受文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充分、不均衡等难题一直存在,乡村艺术团的组建有效地缓解了这一难题,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不仅如此,近年来,平阳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对接温州“30分钟农村文化圈”,全县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5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平阳县农村文化生活圈不断扩大,文化互动愈加频繁,使得公共文化示范创建在农村落地生根。开展文化艺术节、市民文化节、全民阅读节、“艺苑星空”“一镇一品”“文化T台”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城乡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