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金庸小说能称大侠有几人「金庸笔下武功最高的人」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金庸小说能称大侠有几人「金庸笔下武功最高的人」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王重阳与郭靖,谁配“侠之大者”的称号#

在金庸笔下的人物,给予他的最高荣誉并非是武功盖世或者天下第一,而是“侠之大者”。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金庸笔下,侠不仅仅是武功高强,更是品德高尚,有民族气节,兼济天下。

侠客这个称谓大概是起源于先秦时期,任侠,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看过《秦时明月》的朋友应该对墨家有很深刻的印象,除了墨家的机关术以后,就是他们任侠的精神。后世相传,李白的游侠精神就是受墨家思想的影响。

法家韩非子在《五蠧》当中说道:“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读书人靠写文章来散播思想去扰乱法纪,而习武之人则是用武力扰乱朝纲。任务侠客是游离在官府组织之外的不定因素,靠着自己的武力突破法律法规的束缚。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吧,虽然很多侠客做的是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事情,但是本质上也是在对抗官府。例如杨过在做神雕侠的那几年里,劫持了宰相丁大全,偷了县官4000两银子给了宋五2000两。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震慑贪官的效果,但是更大意义上也是在给官府添乱。所以侠客无论武功高低,在官府看来都是一群不稳定因素。

而金庸在提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个概念后,就将侠客与官府的立场给统一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侠,不是快意恩仇,劫富济贫这样的随心所欲,而是要承担起国家与民族意志的责任,抵御外敌,贯彻人民的利益。


在金庸小说当中,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个理念提出来的人是郭靖,但是贯彻这个理念的人却是不少。乔峰、陈家洛、黄蓉、王重阳、杨过、张无忌、袁崇志、阿青等金庸笔下的人物,都是家国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候站出来,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其实他们都算得上是侠之大者了,只是说他们贯彻的力度不同罢了。


比如杨过,因为成长经历的问题,杨过的性格有些亦正亦邪,善恶对错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他对于宋朝的忠诚度或者说对于百姓的安宁并没有绝对的信念。但也是受郭靖的影响颇深,所以他在对蒙古军的战场上也是屡次出手。但是在救出小龙女以后,他就选择了归隐终南山古墓派,对于侠之大者的理念,贯彻得比较浅薄吧。


然后就是王重阳,王重阳的经历也是颇为传奇,年轻之时,就自己拉起了一支队伍抗金,贯彻自己的理念,但是最后失败了,才转向了武道,最后心灰意冷建了个古墓隐居起来不再见人。虽然王重阳和杨过一样最后都是在隐居,但王重阳是在竭尽全力到无能为力之后,只能够无力地隐居古墓之中,要比杨过付出的多得多,贯彻的理念也要多得多。


最后就是郭靖了,郭靖在金庸的笔下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完人,一个近乎高大全的人物,他从年少时期就受到江湖七怪还有丘处机等品德高尚的人的影响。最后成长为一个大侠,坐镇黑白两道,固守襄阳城,最后随着襄阳城破,郭家除了不在城中的郭襄以外,全家殉国。郭靖难道不知道此城不可守,宋朝无可救吗?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民族傲骨,为了告诉蒙古军,汉人可以被杀死,但是不能被打败。


在金庸笔下,能够和郭靖相提的侠之大者,大概只有乔峰了。但是不同于郭靖,乔峰的身世注定了他的未来就是个悲剧,他没得选,夹在大辽和北宋之间,无论选择谁都是错的。最后为了两国百姓,他劫持了辽帝,而为了辽帝与自己的情谊,他选择了自尽,结束了自己这悲剧的一生。

图片:互联网

文字:悠然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