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行为模式的角度看交互设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最近很多人关心从人类行为模式的角度看交互设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从人类行为模式的角度看交互设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编辑导语:交互是产品价值通向用户的道路,而道路如果被堵塞,则会让用户感到焦虑甚至绝望。为了避免这一情况,了解交互的基本原则对于刚入行的产品经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什么样的交互能使我们身心愉悦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经常将产品经理的工作和导演进行类比,如果说导演的工作是让观众的灵魂在一帧一画中与电影的主旨与情感产生共鸣的话,产品经理的工作就是让产品价值在用户与产品交互的一来一回中得以体现。可以说交互是产品价值通向用户的道路,道路的堵塞会让用户感到焦虑甚至绝望,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了解交互的基本原则对于刚入行的产品经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什么样的交互使我们身心愉悦?我们又会对什么样的交互“拍案骂娘”?是否有一些好的判断方法?笔者通过自己历来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为大家归纳了一些参考。
一、行为的三个层次好的交互是要符合人类自然意识的,所以说,搞清楚人的意识模式,与之相符的交互就是自然顺畅的。人的行为和意识基本有三个层次:
1)本能层次
闻见花香会感到愉悦,听到好听的音乐会心情舒畅,处在未知中会感到害怕,类似这种不需要思考,凭借本能就会产生的情感,我们把它叫做本能层次。
本能层次启发我们,作为产品来讲,好看是重要的体验,我们情不自禁会更倾向于喜欢更好看的页面。核心功能得到满足的同时,别忘了给你的产品美美容。
2)行为层次
本能层次再往上走一段,就来到了行为层次,相比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加入了“目的”的概念,也就是进入到了“我要干一件什么事”的意识。
比如我饿了,要吃饭,那么我接下来拿手机、点外卖、取外卖、吃外卖、没吃饱、补两个鸡腿这一系列操作都是由行为层次激发的。我们能很明显的感受到,行为层次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动作操作,也是 交互 发生的重要意识领域,同时在行为层次,人和机器的交流也是连续和反复的,就像郭德纲和于谦,逗一句捧一句,这样子一来一回才能交流下去。
3)反思层次
反思层次是对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的评价与深度反思。比如我做了一件事,我做的是否优秀、我是否感受到了“荣誉感”,我是否觉得这次体验sucks,我的操作有没有解决我的问题。
这些需要综合体验才能产生的情感,就发生在反思层次。值得一提的是,单纯的操作不产生价值,价值一般发生在反思层次,因为价值的最根本的发源地,归根结底,其实是更好的心理体验。比如真方便!真好玩!我比别人厉害!我达到了目的!我的情感得到了满足!等等……
这三个层次的理论启示我们,三流产品做外观,二流产品做功能,一流产品做价值。
流畅的体验当然是产品好用的基础,那什么叫做流畅的交互呢?同样有理论对我们进行指导。
二、行为发生的七个步骤我们使用产品时,是不是都伴随着一个目的,我们因这个目的而来,随着这个目的完美达成而满意离去或者因这个目的“完不成”而恼火罢用。要知道如何帮助用户达到他的目的,就要研究他在产品中的行为路径是什么,这里要提到行为发生的七个步骤。
我们在页面中的每一步操作,每一次有意识的点击,都包含了这七个步骤的“意识流”。但是因为他们发生地极快,在一瞬间就完成了意识的流转,所以我们通常感知不到他们的存在:
1)定位:我需要知道我现在在哪里,我的周围都包含了什么信息?我现在是个什么状态?
我现在在首页,首页上有banner、金刚区、标签页、巴拉巴拉一堆。
2)目标:然后我需要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
这个对b端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我要知道为了达到业务目标我需要做哪些操作,可以用流程组件或者说明性的内容来表达。c端的产品基本上产品目标比较简单,都是不言自明的,在获客阶段就已经很明确了。
3)计划:同时我需要知道我该如何去完成我的目标。
比如我现在知道了我要先创建一个方案,那么我怎么才能知道如何去完成这一步呢?诶,这里有一个提示,告诉我前往“A页面”处去创建,或者这里放了一个大大的加号浮窗,一看就知道这个是创建作用。
4)执行:我要能够轻松地执行我的操作。
现在来到了创建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可能我就会觉得比较费力,但是如果有一个一键导入,就会好很多。
5)感知:我是否操作成功了?
创建完成之后,我点了完成。诶?怎么直接出去了?我操作成功了吗?
6)诠释:如果我的操作有效,那么我操作之后的结果是什么?我的操作带来了什么结果?
一系列操作完成之后,我看到我的方案里多了一条,说明已经创建成功了。
7)对比:这个结果是否达到了我的目标?
大家仔细品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每一步操作,都伴随着这七个步骤的发生,一个小的行动闭环所反馈的结果会成为下一个步骤的起始状态,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完成我们所需要达到的目的。
那么一个产品能够将上述每一步的信息都能够给到用户,那么他的交互就是好的,起码是流畅的。如果在某一步用户的预想和实际呈现的效果不一致,那么就会带来负面感受,但是作为专业的产品经理,这种低级的错误我们是不会犯的,我们一般把这种误差叫做“学习成本”(狗头)。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做到将这些信息顺利地传达给用户呢?有几个原则或者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三、一些帮助我们实操的原则1)好的交互的前提是好的流程,好的流程建立在对真实场景的理解上
这个没得说了,对用户真实场景的理解永远是产品经理的竞争壁垒。
2)注意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关注元素之间的并列关系、父子关系、流程关系、轻重关系,正确逻辑关系的表达帮助用户理解产品的概念模型。
3)页面信息的展示应该有主有次,重点和补充都能一目了然
元素很多,重点不突出,模块不分明,用户就不能立马知道我该先看什么东西,也就不方便他对周围信息的获取和识别。
4)使用主流的组件
除非目前的组间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或者你对你的用户了解到令人发指,或者是是同理心极强,否则,就去使用通用组件和模板,因为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中,大家的操作习惯基本都养成了,通用组件成本低,意符明确,不会造成很别扭的操作。
这些是西西ko在日常工作中学习思考总结的一些简单的原则,资历尚浅,欢迎大家一起拍砖讨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的基本原则作为参考,《写给普通人的设计书》中提到的四个设计基本原则:
亲密性原则:意义相关或者相近的内容应相互靠近,以组的形式出现 重复性原则:表达同样意思的并列的元素应该有着同样的展现形式 对齐:应该将页面中的元素尽可能对齐对比:突出重点还有我们熟知的尼尔森交互十大原则:
1)系统可见性原则(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
保持界面的状态可见,变化可见,内容可见。让用户知道发生了什么,在适当的时间内做出适当的反馈。 比如用户在网页上的任何操作,不论是单击、滚动还是按下键盘,页面应即时给出反馈。
2)贴近场景原则(Match between system and the real world)
用用户的语言,用词,短语和用户熟悉的概念,而不是系统术语。功能操作符合用户的使用场景。
3)可控性原则(User control and freedom)
用户经常错误地选择系统功能而且需要明确标识离开这个的“出口”。比如支持撤销和重做的功能。
4)一致性和标准化原则(Consistency and standards)
遵循平台的惯例。也就是,同一用语、功能、操作保持一致。
5)防错原则(Error prevention)
更用心的设计防止这类问题发生,在用户可能犯错时进行提醒,比如删除可能造成的后果。
6)协助记忆原则(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
尽量减少用户对操作目标的记忆负荷,动作和选项都应该是可见的。用户不必记住一个页面到另一个页面的信息。系统的使用说明应该是可见的或者是容易获取的。
7)灵活高效原则(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
允许用户进行频繁的操作。 更加便捷灵活的代码和反馈。
8)审美和简约设计原则(Aesthetic and minimalist design)
不应该包含无关紧要的信息。
9)容错原则(Help users recognize, diagnose, and recover from errors )
错误信息应该用语言表达(不要用代码),较准确地反应问题所在,并且提出一个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10)人性化帮助原则(Help and documentation)
有必要提供帮助和文档。任何信息应容易去搜索,专注于用户的任务,列出具体的步骤来进行。
帮助性提示最好的方式是:
这些原则其实仔细想一想,大部分都是基于我们人的意识流来进行的,不脱离对人的认知和考察,就不会作出难顶的交互。那么你对交互和交互设计有什么好的观点和见解呢?发出来,大家一起扯一扯吧。
本文由 @Σ(๑佛朗西西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