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应用文的阅读

知识精讲

一、什么是应用文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

二、应用文的特点

应用文阅读是一种以实用为主的阅读,并非属于文学审美的阅读,因此它以对文本的理性认知为手段,以准确领会文本的意义为出发点,并以从中探寻解决实际事务的有关信息为最终目的。应用文的特点有:①因事而写,内容真实;②对象明确,非看不可;③语言得体,文字简约;④时间性强,讲求及时;⑤格式固定,书写规范。

三、应用文的类别

应用文的种类很多,生活中,包括书信、启事、通知、新闻(消息)、广播稿、演讲稿、申请书、说明书、调查报告、广告等,都属于应用文范畴。上海的语文高考试卷中,就曾出现过演讲稿、采访录、调查报告等应用文。

四、应用文的阅读要求

1.熟悉各种应用文文体常识。对一些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应用文来说,除了了解文体知识外,还应该借鉴文学类阅读的技法。比如,200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中的“调查报告”,涉及到了调查报告中常用的图表、表格等一系列手法的运用。大量数据的运用使得学生的阅读出现了混乱,这是由这种文体的特点所产生的结果,而分类处理,理清脉络,是这类文体阅读的要素。

2.注意语言在应用文阅读中的作用和地位。现代文阅读中,语言风格是随着文体的不同而变化的,应用文因为注重实用的目的,所以它所关注的是内容意义本身而非语言的形式。语言形式是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和意义的工具。

五、应用文阅读技法

1.准确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反映的客观情况等,因文体不同而各有侧重。如演讲稿,目的是要获得听众的支持,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演讲的内容核心是展示自己的能力,应当把自己的意图简明地告诉听众,同时注意语言的简洁有力、口语化。再如调查报告,其内容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概括介绍;二是调查经过与内容,这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阅读练习的重点;三是结语。

2.结合语境探求文章意义,严格按照作者的行文思路去思考问题。应用文阅读出于实用动机,而目标实现的前提,是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准确领会和完整理解。

3.借鉴其他文章的阅读技法。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态度、观点,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②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可拆词为字,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读上下文,寻找线索,推知语境义。理解词语的作用,须在对词语本意及语境义了解的基础上,再分析该词在语言等方面达到的效果和好处。③理解重点(关键)句子的表达作用和深层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要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手法,有的放矢地去分析。④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⑤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例题精选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记者肖英:在82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20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365天下来,我还能完成365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1.第①段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此处“生活的方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B.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C.20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D.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

3.第③、④两段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_________

5.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

A.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D.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E.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它是民族语言的美化

F.中年时代受到哈萨克谚语的启示

G.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分析】第1题是考查文意的理解。第①段访谈中,王洛宾说:“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现,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对这句话进行整理,删去不重要的信息,答案: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第2题考查理解例证的作用。文中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之后,紧接着说:“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20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答案:B。第3题是考查说话的技巧和目的。注意问话中的“但是”、“然而”所起的作用。答案如: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或:记者将王洛宾的情况与大多数人的情况作对比,突出了王洛宾与众不同的艰难和困苦,希望通过这样的询问来挖掘出王内心深处支撑他面对坎坷仍坚持音 乐创作的动力与信念。第4题是考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句意。上文有“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然后说:“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所以答案是:应从多方面看问题。第5题是要求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对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鉴别,从而得出结论。答案:C、G。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界报业协会在2003年度总结报告中说,在全球报业表现低迷的形势下,中国报纸发行量却增长了8.5%,从1997年到2002年5年累计增长30.3%。

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按照日销量8200万份、13亿人口计算,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数量为63份,比1999年增长了7份,但数量仍然偏少。日本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545份,美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198份。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早在1996年,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就已经达到96份,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60份,发达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226份。1999年,按平均每个人拥有日报的数量算,挪威排第一,每千人583份。

美国是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根据E&P提供的数据,美国拥有日报1468种(2001年的数据),非日报7689种(2000年的数据)。人口远多于美国的中国报纸数量应该相应多于美国。美国的报业发达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因此目前两国还不具有可比性,但这至少说明2002年2137种报纸的数量远非中国报业规模的极限。

然而,目前中国城乡人口比例悬殊,人口总体教育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及全国经济水平都处于较低阶段,对报纸的需求必然只能保持在一个有限的水平上。目前总体状况是:就数量而言,乡村人口报纸拥有量极度稀少,而城市人口拥有量相对饱和;就质量而言,前几年报业成长主要都是规模扩张、数量膨胀,在质量方面提高很小,优秀报纸的种数远未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中国报业距离成熟尚需时日,还要允许有大量新产品进入市场。

1992~2002年,全国报纸广告11年来以平均约32%的增长率迅速发展(见下表)。报纸广告的快速增长、占广告总市场超过20%的份额以及不断增长的占GDP的比重,说明报纸作为主流媒体的位置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报纸广告业必将随着总体广告市场的扩张而同步扩张。

1992~2002年我国报纸年度广告总收入及增长率

pagenumber_ebook=42,pagenumber_book=42

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包括晚报、早报、时报、都市报)的广告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慧聪国际媒体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2001年都市类报纸的广告刊登额达到205.92亿元,占全部报纸广告刊登额的66.18%,比2000年增长了15.72%,在各类报纸中增长率最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将近6个百分点。2002年1~10月,综合都市报广告规模达到233.54亿元人民币,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长40.08%,占据了68.20%的报纸广告市场份额。

这些数据表明,都市类报纸已经成为广告投放者最重要的广告媒体,都市报的广告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报业的广告规模。

(2004年上海高考卷)

1.第1自然段中的“低迷”指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B.这几年国内报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城市人口拥有报纸的数量相对饱和,但质量有待提高。

C.据资料统计,2002年全国报纸年度广告总收入又创新高,比10年前增加了约170亿元人民币。

D.目前,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还不到上个世纪末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

3.有人说,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要点:

(1)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快速发展。

(2)报纸广告增长迅速,综合都市报占据主要广告份额。

(3)我国报纸发行量增速较快,但千人拥有量仍然偏低。

(4)目前我国报纸的种类和发行数量还大有增长空间。

你认为要点和顺序都正确的一项是()

A.(4)(3)(2)(1)B.(4)(2)(3)C.(3)(4)(1)(2)D.(3)(4)(2)

4.从上表中可见1992年到2002年报纸广告收入不断增长。根据文意,其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5.在你常读的报纸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报纸名称)?请从两方面作简要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第1题是考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汉语大词典》解释“低迷”:①神志模糊,昏昏沉沉;②迷离,迷蒙;③低回凄迷,指情感。“低迷”在本文具体的语境中,当指全球报纸的发行量低回。第2题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发行量可以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但“国际影响”是否“深远”,是否“名列前茅”,在“发行量统计”中是统计不出的。答案:A。第3题是考查对文意的概括和文章结构的把握。文章的要点和排序正确的是:(3)我国报纸发行量增速较快,但千人拥有量仍然偏低(第1~3段);(4)目前我国报纸的种类和发行量还大有增长空间(第4~5段);(2)报纸广告增长迅速,综合都市报占据主要广告份额(第6~8段)。至于要点(1),原文第7段是说“综合都市报的广告得到了快速发展”,而非“综合都市报快速发展”。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阐述的要点,按文章表达的顺序选出正确项。答案:D。第4题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说:“报纸作为主流媒体的位置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报纸广告业将随着总体广告市场的扩张而同步扩张。”“都市类报纸已经成为广告投放者最重要的广告媒体,都市报的广告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报业的广告规模。”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报纸已经成为广告的“主流媒体”;“广告市场的扩张”带动报纸广告业的扩张;都市报广告规模的发展,决定着整个报业广告规模的发展。答案:(1)报纸成为广告的主要媒体;(2)广告投放量上升。第5题是介绍自己喜欢的事物。这是一道开放题。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报纸,从它的内容、栏目、风格、特色等方面选择两点作简要介绍。参考答案:我最喜欢读《环球时报》。从排版上来说,几乎每一篇报道都有吸引人眼球的照片搭配,还未读文章就已领略到其中的含义了。从文章的内容上来说,它经常介绍各国各地的民俗风情,且都是第一手资料,使人感到如临其境。

迁移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现在,我们来谈谈京剧的明天。京剧有没有明天呢?当然有。但是京剧又如同一个人一样,人是有生老病死的,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它也有高潮、低潮,盛兴、衰落,它也要分阶段。比如说唐诗,京剧跟唐诗在很多方面相像,盛唐时候,唐诗代表者有李白、杜甫,后人称“大李杜”。到了晚唐的时候,唐诗的代表者有李商隐、杜牧,后人称“小李杜”。不是说李商隐、杜牧个人的才华就比不上李白、杜甫,但是可惜他们生活写作的那个时代是在晚唐,而不是像李白、杜甫他们生活写作于盛唐,所以李商隐、杜牧的诗作委婉细腻,或许还有一些雕琢,但是晚唐时代的唐诗,总体成就不如盛唐。我们回到京剧上来,梅兰芳是京剧哪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呢?显然是“盛唐”阶段。当然,京剧“盛唐”阶段的佼佼者,不止他一位了。他自成一派的“梅派”唱腔具有醇厚流丽的特点。他精通音律,除了继承传统的唱腔外,还编创了大量新颖的、独具个性的唱腔,这些唱腔多年来深受欢迎,广为流传。他一生排演、创作过大约400出大小剧目,其中《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奇双会》等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他是一位难得的戏剧演员,卓绝的京剧大师。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被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中国京剧也因他走向了世界。虽然梅兰芳已经去世,但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心中。他的艺术是活着的。梅兰芳之后这四十多年间,经过“文革”、经过什么等等,现在进入21世纪了,那么不妨说京剧的“盛唐”阶段过去了,但是京剧还会有新的高潮,还会出现佼佼者。京剧的“小李杜”是谁呢?会有人出来的。这部分人也是重要的,他们将承前启后,以后京剧的“宋词”时代也会到来的。现在我们应该抓紧目前这段时间,做几件什么事呢?我粗略想来有四件。一要抓紧对京剧文化的总结。当年辅佐梅兰芳的有一位著名的编剧、戏曲理论家叫齐如山,他把京剧的原则总结成四句话:“第一句有声必歌,京剧舞台上有声音就是歌唱;第二句无动不舞,没有一个动作不是舞蹈;第三句不许写实;第四句不许真器物、真东西上台,喝酒你不能拿真的酒壶酒杯上台,吃饭不能拿真的筷子、盘子、饭碗真吃、真喝。”这四句话很精辟。那么京剧又发展了有半个世纪了,是不是应该把京剧艺术的规律用文字配合着图像做更加精辟的总结和升华呢?是应该的。第二,应该把京剧文化跟其他的一些东方文化结合起来总结。其他是什么呢?绘画、围棋、中医等等,这都是东方文化的不同的范畴。先是分别找专家总结这些范畴,然后互相打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等于资产重组。我们做大、做好,把中国东方文化做大做好,在面对西方文化挑战时,我们就会更有信心了。第三,有了这个东西,资产重组以后,跟西方文化进行碰撞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真知。第四,以这种真知再返回来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文化实践,这样的东西就是活的东西,是有效的东西。如果上面说的四项工作都能做得很到位的话,那么京剧的命运应该说是很美好的。回顾京剧一百多年来行进的轨迹,总结梅兰芳先生为京剧艺术所作的重大贡献,对于今后京剧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有所启示。并且,我们也相信,京剧的振兴将在21世纪完成。

1.京剧的行当除了梅兰芳所擅演的_______ 角之外,还有生、净和_______。

2.作者说京剧和唐诗“很多方面相像”主要是由于()

A.它们都有委婉细腻、节奏铿锵、朗朗上口的特点。

B.它们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和相同的艺术手法。

C.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因而相映成辉。

D.它们的发展同样受到时代的影响而有高低兴衰。

3.齐如山所说的第三、第四句话,说出了京剧表演中_______和_______的关系。

4.这篇演讲稿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

5.作者认为当前有四件事要抓紧做。请你联系文意,提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如:开设《京剧艺术》的选修课,普及京剧知识。(1)_______(2)_______。

6.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梅兰芳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华社印尼班达亚齐1月13日电]在满目废墟中,经历了重创的印尼班达亚齐市中心医院奇迹般地开始了新的“生命”。位于印尼亚齐省省会的这所医院,12日晚10时,医院门诊大楼依然灯火通明,三层楼50多个房间,每个房间里都晃动着忙碌的人影,在这座尚未完全恢复供电的城市显得分外耀眼。

班达亚齐市中心医院曾是亚齐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医院,可同时容纳数千名病人就医。海啸灾难中,医院的建筑物被深达1米多的海水浸泡,医疗器械悉数被毁。海水退去后,在近万平方米的医院建筑物内留下了几十厘米厚的淤泥和垃圾,医院功能完全丧失。

新华社记者当晚进入这家医院时,在医院建筑外的地面上还看到有不少淤泥和垃圾,但一上门诊楼台阶,所有人都脱了鞋走上明亮如镜的地板。除了墙壁上仍残留着的海水淹过的黄色痕迹外,几乎很难在房间里找到曾受过海啸袭击的证据。由于缺少病床,不少病人就躺在洁净地板上的垫子上接受治疗。

来自不同国家的医生,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不同肤色,没有身着统一白大褂,为了拯救生命这一共同使命走到了一起。在一房间的角落,一名年轻的医生正蹲着给一个小女孩仔细检查伤口。小女孩不到两岁,鼻子上和腿上都插着导管,脸上和腿上伤痕累累。小女孩的父母及两个哥哥在海啸中全部遇难,而她却奇迹般地躲过了劫难,在海啸过后的第三天被救援人员发现。

这位医生名叫翁志雄,来自新加坡。据他介绍,与他一同来这所医院开展救援工作的还有十多名新加坡志愿者,他们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已经为上千名病人进行了治疗。“虽然条件艰苦,工作很累,但很充实。”翁志雄指着小女孩说:“这样幼小的生命,因为我们而得到挽救,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同样在这里工作的20名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人员穿的是橘红色的服装,后背上印着“中国救援”四个醒目的大字,胸前印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他们是所有国家医疗队中最早进入班达亚齐市中心医院的队伍。医院目前每天接待门诊病人600多例,中国救援队承担了其中近四分之一的门诊量。不仅如此,他们还与其他国家的医务人员合作实施手术,救治住院病人。这群“中国橘红”以自己娴熟的技艺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得到患者和国际同行的肯定和赞许。班达亚齐白天气温在摄氏30度左右,有的病人看着工作了一天浑身湿透的中国医务人员依然在忙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说:“我们都是穷人,感谢中国医生为我们免费看病。”在医院的走廊上,一名负责医院清理工作的志愿者说:“每天都能看到穿着橙色衣服的中国医生一早乘车来到医院。中国诊区的病人很多,当地人很相信他们。”

记者还在医院遇到一位澳大利亚军医约翰·克罗利亚,他说:“我从没想到一场灾难的破坏力可以这样巨大。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所有的人都没失去勇气,他们联合了起来。命运给勇敢者带来希望。”

据医院工作人员介绍,在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国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这所医院在灾后不到一个星期就恢复部分功能并开始接收病人。仅仅在12日一天,就有1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来这里帮助医院重建,有近50名医生来这里接诊病人。

在医院的庭院内,连接各个病房的走廊成了各国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展览会”。来自英国的X光机、美国的可拆卸手术台、澳大利亚的B超仪、中国的动力喷雾消毒器等,在等待着被搬运进尚未清理干净的病房。

与这所医院一样,在国际救援人员的协助下,班达亚齐市区的另外两家被海啸摧毁的医院也已恢复功能,第四家医院也将在未来两三天内投入使用。届时,班达亚齐地区的危重和急症病人,将不再需要转送到苏门答腊岛的棉兰或首都雅加达救治。

四天前,记者在跟随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来这里进行清理淤泥和垃圾时,看到墙上挂着一座停转的时钟,表针停止在8时35分,这正是海啸袭击到达这里的时间。12日,时钟仍挂在墙上原来的地方,擦拭过的钟面在灯光下熠熠发光,秒针轻快地发出滴滴答答声。时间已经恢复,生命正在延续。

1.从全文看,首段中“班达亚齐市中心医院奇迹般地开始了新的‘生命’”一句里的“生命”意指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哪几方面可看出班达亚齐市中心医院的处境依然比较艰难?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花了不少笔墨写来自新加坡、中国等国的医生,其用意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则新闻通讯,请你(1)为这则通讯拟一个标题;(2)从文中概括出通讯类文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1)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拟写一则颁奖词,以表彰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医疗人员。

参考:2004年度“感动中国——中国女排”颁奖词:“曾经沸腾了一代人的热血,也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了长达20年的期待,2004年的一天,于无声处,绝地反击。是她们,让最后的希望攀援着意志的臂膀上升,直到最后一记重扣敲开欢庆的锣鼓。金牌唤回曾经的光荣,胜利开启崭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