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贺顿是什么样的人「毕淑敏女心理师简介」
最近很多人关心女心理师贺顿是什么样的人「毕淑敏女心理师简介」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女心理师贺顿是什么样的人「毕淑敏女心理师简介」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毕淑敏《女心理师》原著--贺顿的人生惨不忍睹!道德底线何在?三观震碎…
因为《女心理师》改编成了电视剧,看了部分就没再看了,也有了看看原著的冲动。
说实话,读了《女心理师》原著有点儿阴暗,太压抑,三观震碎!
不知道是我太不了解人性,还是现实过于真实过于残酷…可能作者想写出身底层的少女,自我救赎的故事,可过程过于阴暗。
书中女主贺顿,简直不是女主剧本,她的人生惨不忍睹!
凄惨童年,悲惨少年,惨痛中年。
全书从始至终作者还一直强调女主“丑”。如果说女主普通也就算了,而是“丑”…
看到有人评价,原著小说全员“恶人”。。。
童年:
靠母亲出卖自己的身体换钱艰难维持生存。
少年:
涂了清凉油的继父猥亵。
如果童年和少年遭遇是自己无能为力的,但中年所作所为确是自我谋划。
中年:
没有道德底线
做过有毒化妆品推销员,明知道有毒却把这种东西推销给独居老人,道德底线何在?
为报心理班学费委身秃头,事后男子却因为贺顿不是“第一次”,还打了七折。
为了诊所登记需要10万注册资金,欺骗情人。
献身钱开逸,“打七折”的受挫经历,让贺顿用红墨水伪装成了“处子血”,骗过了钱开逸,钱开逸误以为她是个清白的女子,并在婚后长期保持性关系。
原著:“钱开逸什么都想到了,但就是没想到贺顿向自己借钱。十万块,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可他大话已经说出口了,再看这个刚刚把处女之宝奉献给自己的女人,如此为难,要做的又是一件好事,他哪能出尔反尔呢!”
把婚姻当交易:
为了开诊所房子嫁给房东的儿子,没有爱情的和没有工作的跛脚柏万福。
开诊所后,委身心理学大师:
接触来访者时,发现了自己的心理症结,在疗愈过程中遇督导心理师姬铭總性侵…
为开心理诊所,做了这些根本没有道德底线的事情,4次靠出卖自己“上位”,是否有意义?这样的诊所是否还有价值?
初中毕业,考了一个证,立马开张营业,没有临床经验,就敢给人诊治心理问题
是否专业,谋财害命?
说实话读了原著之后,对心理师这个职业好感全无,简直更不信任了。
女主为开诊所,三观尽毁,另一方面可能和母亲经历和童年遭遇有关,把自己当做一种可以快速变现的商品,并不爱惜自己节操、名誉和身体。
作者给贺顿塑造了一个硬转折-贺奶奶。因为贺奶奶,贺顿从一个临终关怀养老院的杂工中解脱,因贺奶奶年迈,家人去养老院找照料人,看到了贺顿,也从柴绛香(原名)变成了贺顿(贺奶奶取的新名字)。
书中还有插叙了很多来访者的故事:
有死在光环里的市长,有正在下毒想害死继母的孩子,有同性恋情侣的一方来访者,也有面对人群说不出话的政客,有亲手酿造了老公的每次婚外恋的,自己要做大老婆的妻子,有渴望又畏惧和其他女性有染的老公…
改编的电视剧除了人名一样,已经和书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了。
剧的正片内容并没有根据原著内容拍摄,而是进行了一系列魔改,和原著完全不一样了,可以说挂羊头卖狗肉,没有了原著的影子,原著和电视剧只是用了同一个名字而已。
来访者案例也是新编的,完全是用贺顿和钱开逸两个人名重新写了个故事,但同时也不尊重原著。
可能作者,编剧等几方为了能拍出来,播出来卖钱已经不管那么多了。
但另一方面因为真按照原著拍,简直三观炸裂。
作者在序里写:小说2007年出版,08年,有一家机构得到了《女心理师》的影视版权,可到了2012年都没有拍。然后作者耐心等待版权到期,请别的机构来做此事。
对于当时没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知如何改编,或者双方对改编分歧较大,理解迟迟没拍的这种行为,原来这家机构还是很谨慎的。因为按实际拍,大概率是拍不出来,即使拍出来更播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