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郁达夫 臧克家 盛成台儿庄大战中的记者和作家们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郁达夫 臧克家 盛成台儿庄大战中的记者和作家们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文|李海流

1938年4月初,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同时也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声援。当台儿庄烽火翻滚、狼烟突起时,诗人臧克家大声疾呼“角声唤我去铜山”,作家郁达夫“驱车直指彭城道”……

数以百计的中外记者及作家过运河、赴阵地、上战场、钻战壕,在枪林弹雨中采访、报道英雄事迹,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罪行。他们以笔杆为刀枪,讴歌正义,揭露罪恶,赞颂英雄。

如今,战地岁月已湮灭在时间的记忆中,回溯历史,八十多年前,他们的足迹遍布鲁南,遍布台儿庄,时代会记住他们,历史会记住他们。

郁达夫:千里劳军此一行

郁达夫,1896年生于浙江富阳,中国现代文学家。卢沟桥的炮声惊醒了他的鸳鸯蝴蝶梦,他登上福州的于山,遥望北国大好河山已被日军占领,愤慨万分。在抗倭英雄戚继光祠前,他写下了吊先贤、抒己怀的《满江红》:“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为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

郁达夫到处疾呼:“加强团结,加强抵抗。抗战到底,反对投降。”1937年初,郁达夫被推选为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会长,后应郭沫若邀请,在武汉军委会任职。在武汉的这段时间里,郁达夫曾出生入死,两度巡视苏鲁豫皖前线。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来,郁达夫为之欢呼雀跃,写诗祝贺:

大战临城捷讯驰,倭夷一蹶势难支。

拼成焦土非无策,痛饮黄龙自有期。

1938年4月17日,郁达夫与李侠公、庄智焕等人组成政治部代表团,与盛成组成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代表团,身兼两职,携带大量慰劳品、慰问信及“还我山河”的锦旗,前往台儿庄前线慰问劳军。在台儿庄,他会见了孙连仲、池峰城,向坚守台儿庄的广大官兵致敬献旗。

在徐州,郁达夫见到李宗仁,出席第五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会议,并被选为文化组组长。5月3日,郁达夫返回武汉,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先后写了《黄河南岸》《平汉陇海津浦的一带》《在警报声里》等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在台儿庄的所见所闻,讴歌了中国军民坚决抗战的英雄气概。他以纪实风格,写了许多与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的抗战诗歌,表达了他的爱国热情,如《毁家诗纪》:

千里劳军此一行,计程戒驿慎宵征。

春风渐绿中原土,大纛初明细柳营。

碛里碉壕连作寨,江东子弟妙知兵。

驱车直指彭城道,伫看雄师复两京。

水井沟头血战酣,台儿庄外夕阳昙。

平原立马凝眸处,忽报奇师捷邳郯。

臧克家: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

“台儿庄,红血洗过的战场。一万条健儿,在这里做了国殇。”这是诗人臧克家在1938年4月15日为台儿庄大捷写的《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一诗中的句子。

1938年3月初,臧克家去西安从事文化界抗日救亡工作,后应友人电召,赶回徐州后去台儿庄战地服务。当时臧克家有诗记录去台儿庄的背景:

古都神往二十年,行脚匆匆八九天。

胜迹有情空处处,角声唤我去铜山。

到徐州后,臧克家成为第五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他在战火纷飞的运河两岸采访,见到了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了解大战情况。因臧克家和池峰城交往甚厚,臧克家经常到池峰城的师部招待所,池峰城总是把他当成座上客。有时,池峰城到臧克家住的旅馆里,拿起点心就吃,不客气,不拘束。臧克家与池峰城经常促膝长谈,两人之间的友情很深。二十七师师长黄樵松多次向臧克家请教如何写诗,臧克家经常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为黄樵松改诗。

臧克家奔波于运河两岸、台儿庄内外深入战地采访,采写了很多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1938年7月出版报告文学集《津浦北线血战纪》,其中以3篇“吊台儿庄”为主要文章,真实记录了中国军民同日军决一死战的壮烈事迹。报告文学集的压轴文章是《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表达了作者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抗战英雄的崇敬、对英勇的台儿庄人民的赞扬。在一片焦土废墟中,作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他写道:

台儿庄,是中华民族的领土

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

在这里,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

在这里,事实泄尽了敌人的底。

在这里,我们击退了寇兵……

台儿庄一片灰烬,

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

东风吹罢,

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

盛成:“台儿庄纪事”70年后面世

集作家、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于一身的盛成,1899年2月6日出生在江苏仪征的一个汉学世家,少年时代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被誉为“辛亥革命三童子”之一。“五四”运动中,盛成与北大学生一起冲击东交民巷、火烧赵家楼,后被推举为长辛店铁路工会代表。在这次运动中,盛成与周恩来、许德珩等成为亲密战友。

1919年底,盛成满怀寻求科学救国之道的理想,开始了充满艰辛的留法勤工俭学之旅。自传体小说《我的母亲》使他成为法国文坛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奏响全面抗战的序曲,盛成投笔从戎,加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上海沦陷后,盛成来到当时抗战的最前线——武汉,与冯玉祥、邵力子、郭沫若、茅盾、郁达夫、老舍等人酝酿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协会章程由盛成起草。在1938年3月底召开的代表大会选举中,盛成和老舍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

1938年4月14日,盛成和郁达夫一起代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赴台儿庄劳军,带慰劳书和一部分慰劳品到前线散发。

盛成以慰问团成员的身份亲临战争现场,详细记述了战争的状况、军民的关系以及所见所闻,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书稿《盛成台儿庄纪事》历经70年风雨岁月,于2007年才得以正式出版面世。书中有日记式采访,有报道式纪实,有文献记录,是台儿庄战役史料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

伊文思:《四万万人民》留下珍贵影像

尤里斯·伊文思,1898年11月18日生于荷兰,著名电影纪录片艺术家。

1938年1月,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伊文思偕荷兰籍助理摄影师约翰·费尔诺、卡帕(匈牙利)来到中国,报道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实况。

4月初,伊文思一行来到台儿庄,见到孙连仲、池峰城等将领,并深入战场,不顾安危,在血雨腥风中拍下了日军在台儿庄烧杀的罪行,拍下了中国军队为保家守土与侵略者浴血拼杀的镜头,拍下了台儿庄人民支援前线的场景,记录了战乱中的人民回到废墟上重建家园的景象。

伊文思携带拍下的片子回到美国,编辑成纪录片《四万万人民》。

《四万万人民》是西方第一部正面表现中国抗日的纪录片,真实反映了台儿庄大战的全貌,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影片在美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放映时受到一致好评,同时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弥足珍贵的影像记忆。

爱泼斯坦:撰写《人民之战》记录战争细节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又名艾培,著名记者、作家。爱泼斯坦原籍波兰,童年在中国天津度过。新中国成立后爱泼斯坦移居中国,并加入中国国籍,上世纪80年代任全国政协委员。

1938年3月23日,日军向台儿庄方向进攻。爱泼斯坦获悉消息后,不顾生命危险,坚决要求到台儿庄战地前线采访。

4月2日,爱泼斯坦在郑州开往徐州的列车上遇到伊文思和他的《四万万人民》摄制组。4月3日早晨,爱泼斯坦与伊文思、卡帕等到达徐州。爱泼斯坦拜访了李宗仁,听他讲述了保卫徐州的意义。当日下午,他坐上开往台儿庄战场的火车,与伊文思、卡帕等组成考察团一同采访。

到达台儿庄之后,爱泼斯坦还临时充当了《四万万人民》摄制组的灯光师。爱泼斯坦回忆说:“我和伊文思一伙记者意气相投、配合默契,对于拍电影我是外行,但是我可以帮他们打灯光、布置道具。”

多年后,他回忆台儿庄大战时的见闻说:“我到过台儿庄,当时街里没有战壕,城北及西北都挖了很多掩蔽体。我写的《人民之战》一书都有详细记录。战斗激烈时,我们记者在运河南的一个小山头上,日军的炮弹从头顶飞过,台儿庄内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房屋被打成了废墟,杨柳树都打断了……”

陆诒:报道57人敢死队夜袭日军事迹

台儿庄大战爆发后,《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奉命前往台儿庄火线采访。在徐州,陆诒访问了李宗仁、白崇禧;在台儿庄,孙连仲和参谋人员向他介绍了台儿庄的作战经过。

4月6日夜,陆诒通过运河上的军用浮桥,跨进台儿庄西门,看到了战火中的残垣断壁,看到了我军缴获的战利品。

采访过程中,陆诒还发现了一圆桶日军没来得及使用的毒瓦斯,他向全世界人民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使用毒气的罪行。

陆诒还采访了敢死队队长王范堂,向全国人民报道了57人敢死队夜袭日军占据的台儿庄西北角阵地,保住内外联系的交通线,为胜利奠定基础的事迹。

根据资料,当时奔赴台儿庄前线采访的记者有范长江、高元礼、陆诒、张企程、李凯生、曹聚仁、邓珂云、石家驹、曲茹、秋江、胡定芬、顾廷鹏、俞创硕、骆德露、蔡学余、张剑心、高天、胡守愚、石燕等。还有众多文艺界人士,如钱俊瑞、洪琛、冼星海、金山、张瑞芳、罗荪、谢冰莹、王西彦、海萍、于黑丁、维特等作家、音乐家、演员,都曾冒着炮火,踏上战场,投入救亡运动,台儿庄古运河两岸曾留下他们的足迹。

有史可查的来台儿庄的外国记者有塔斯社的顾里宾斯基(翻译张郁廉女士),伦敦《泰晤士报》的窦登、佛兰明,哈瓦斯社的马菊思,新西兰《今日妇女报》《观察报》的韦尔根女士,英国《梅尔邦日报》的华伦,《法新社》的江华德·约条,美国米高梅公司摄影师王纽尼,《泰晤士报》摄影记者宋若曼等。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