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正本清源「什么是明黄」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正本清源「什么是明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我们今天经常用“黄色”来指称带有明显色情意味的东西,对此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一样事物只要被冠以“黄色”二字,往往就是“扫”和“打”的对象。而在中国古代,黄色却是极其高贵的色彩,是皇家御用的,平民百姓还不准用呢。这中间的变化转换,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响。

1894年,英国创刊了一家杂志,名字就叫《黄杂志》,一批有世纪末文艺倾向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等,围绕该杂志形成一个被称为“颓废派”的文艺集团。他们的作品,有时带有一点色情意味,但不能算淫秽。

然而第二年4月3日,当时极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Wilde),因同性恋的罪名遭到逮捕。而逮捕他时的一个小插曲,使得《黄杂志》名声大受损害。当时报纸上说,王尔德在被捕时腋下还夹了一本《黄杂志》,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杂志和王尔德同样是不名誉的,第二天就有人到《黄杂志》的出版商门前示威,用石头将橱窗玻璃砸得粉碎。

其实王尔德被捕那天,腋下夹的书是法国作家比尔·路易的小说《爱神》,碰巧这本小说和当时法国的许多廉价小说一样,也是黄封面的。这种小说称为“Yellow Book”,也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黄杂志》也好,“Yellow Book”也好,都使得“黄色”与性、色情、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但就在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报业,则另有一番“黄色”景象。

当时纽约的《世界报》和《日报》,为了发行量而展开疯狂竞争。先是J.普利策买下了《世界报》,用绘声绘色、耸人听闻的报道和对政治腐败的攻击,赢得了全美报纸的最大发行量。1895年矿业巨头之子W.R.赫斯特买下了《世界报》的对手《日报》,他所采用的手段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把专为《星期日世界报》画极受读者欢迎的连环漫画《黄色小子》的画家也挖了过来。当时两报广泛采用通栏大字标题、彩色连环画、大量图片等等手法,竭力迎合读者。这段时期被称为“黄色新闻”时期。

之前有一本书叫做《性感:一种文化解释》,作者是科学史博士江晓原。在这本书里也讲述了犹如上面的这样的关于“黄色”是从何而来的道理。而我们来看看该政协委员的说辞是如何的。“如果‘黄色’代表色情是国际惯例,为了与国际‘接轨’,我们倒也无话可说,问题是这并非国际共识。”王全书说,中国人大可不必自己给自己戴上被严重扭曲了内涵的“黄帽子”。本来,“黄色”就是因为与国际接轨的结果而不是仅仅是中国如此。

由此可见,关于“黄色”与否的问题,我们不必要在这里纠缠了。尤其是不要在政协会议上提出如此高质量的让人翻阅典籍的议案了吧。在这里,我们须得明白。黄色,原来是中国尊贵的颜色,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的迈进,我们一步步将自己的东西丢失了的结果,到现在已经约定成俗了。改与不改的重要性已经大不,关键还是如何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如何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利重要的多。